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研究发表>信息详情
養生保養健康須知
2025-09-27 浏览次数:31


養生保養健康須知

茅山宗壇李貢銘

現代的「養生市場」確實有不少是被「賣藥業者」或「保健品商」塑造出來的觀念,這裡面存在一些 理念上的偏差與陷阱。針對身心養生健康理念,以下我們需要好好地梳理出來:


一、養生被商業化的現象

  1. 恐懼行銷:業者常用「你不補就會病」的語言,放大人對衰老、疾病的恐懼。
  2. 速效思維:推廣「吃一顆藥、喝一包粉」就能立刻見效,誤導大眾以為養生能立竿見影。
  3. 標準化幻覺:忽略個人體質差異,用同一套產品、套餐,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4. 過度補充:強調各種「保健食品」必須天天吃,甚至鼓吹「越多越好」,導致營養過剩、肝腎負擔。


二、理念上的弊端

  1. 本末倒置:養生應以「生活方式」為本,卻被業者引導成「靠外物(藥、補品)」解決。
  2. 忽略根源:真正影響健康的多半是睡眠、飲食、身心壓力與運動,但業者很少強調這些,因為賣不出產品。
  3. 依賴心理:讓人覺得「不買、不吃就會生病」,指向依賴使人失去對自我調養的信心。
  4. 碎片化養生:切割成「降血壓產品、護眼產品、補腦產品」,忽視身體健康是需要整體運作的關聯性。


三、如何跳脫這些陷阱

  1. 回歸理念:養生不等於「多吃什麼」,了解自己,且是「少犯錯、順自然」。
  2. 分清需要與欲望:先檢視自己是否真的缺乏(醫檢報告),再決定是否需要補充。
  3. 注重基礎:飲食均衡、規律運動、心態平衡,這才是長遠養生之道。
  4. 建立知識判斷力:不輕信廣告,而是理解中醫「辨證施養」、西醫「科學數據」的原則,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四、現代養生的核心提醒

養生不是消費行為,而是要能有生活智慧。
真正有效的養生,多半不需要花大錢,而是調整日常作息的習慣:

  • 吃飯七八分飽
  • 睡眠規律
  • 適度運動
  • 情緒舒暢
  • 遠離過度焦慮與貪欲
  • 身心需要平衡及溫馨的安全感




因此,我們需要嚴格的看待養生理念,以下繼續探索「養生保健」,如果從理念上開始,可以分成幾個核心層次來思考:


一、生命觀的定位

養生並不是單純「延長壽命」,而是「善待生命」。理念上應該先確立:

  • 人身有限,生命需珍惜:養生不是對抗衰老,而是讓有限的生命更有質量。
  • 順應自然:養生講求「天人合一」,順應四時氣候、晝夜節律、自然規律,不逆天行事。
  • 全人觀:身心靈不可分割,肉體、精神、情感與社會關係都要一起調養。


二、身心平衡的核心理念

  • 調和五臟六腑:中醫觀點強調「五臟相生相剋」,養生就是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 動靜相宜:運動與休養必須互補,避免過度消耗,也避免長期靜止。
  • 心態決定健康:情志過極會傷身,「喜怒哀樂」要有度,養心才能養身。


三、日常起點的養生觀

  • 食養:飲食應「不過飽、不偏激、四季有別」,如冬宜溫補、夏宜清淡。
  • 息養:睡眠有規律,調整呼吸,甚至練習吐納、靜坐。
  • 行養:步行、太極、氣功等「小而常」的運動比「大而偶」的強烈運動更合乎養生。
  • 心養:保持愉悅與寬容,修心養性,減少焦慮與貪念。


四、哲理高度的養生觀

  • 養生是「道」的實踐:把生活本身當作修煉,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與心念。
  • 養生即養德:德行清淨,心地光明,能減少內耗與病源。
  • 養生是一種長期功課:不是短期療程,而是人生態度,講究持之以恆。


綜合論之:
養生保健要從理念上開始 先確立「尊重生命、順應自然、調和身心」的思想基礎,再落實到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的日常實踐,最後提升到修心養德、天人合一的哲理層次。


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很多,現代民間推廣更多的運動項目,認為只要運動就能健康,這樣的觀念是否完全正確,還有哪些是我們要注意的?

「運動養生」在現代社會被過度強調成「多運動就一定健康」,但其實 過度或錯誤的運動,反而會損害健康。這裡可以從幾個理念來釐清:


一、錯誤運動的典型問題

  1. 過度追求強度
    • 流行「爆汗」、「燃脂」、「挑戰極限」,容易造成關節、心臟、肌肉損傷。
  1. 忽略個人體質差異
    • 體質偏虛、年長者或病後之人,若照搬年輕健身者的模式,可能反受其害。
  1. 缺乏循序漸進
    • 沒有基礎鍛煉直接上高強度,身體承受不了,反而增加慢性傷害。
  1. 不顧時間與環境
    • 飯後立刻劇烈運動、深夜過度消耗、炎熱或嚴寒環境下過度訓練,都會損耗元氣。


二、理念上的偏差

  • 把運動當藥:認為「只要多運動,就能抵消熬夜、暴飲暴食、情緒壓力」——這是錯誤的。
  • 追求短期效果:為了減肥、增肌,忽略了養生的核心是「平衡與持久」。
  • 數據至上:盲目追求步數、心率、卡路里,而非傾聽身體真實反饋也是錯誤的。


三、正確的養生運動理念

  1. 適度為度:養生重在「動而不勞」,出微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的長時間透支。
  2. 因人而異:依年齡、體質、病史,調整選擇運動種類與強度。
  3. 順應自然:清晨練氣、日間適度活動、夜晚以靜養為主。
  4. 動靜結合:太極、氣功、八段錦、散步等「緩和運動」,比單純的高強度健身更貼近養生理念。
  5. 重在恆常:與其偶爾拼命運動,不如每天少量、規律且持之以恆地活動。


四、養生運動的格言

  • 「過猶不及」——太多太少都會傷身。
  • 「以和為貴」——動作和緩,呼吸自然,情志平和。
  • 「長久為要」——養生成果來自於日積月累,而非短期衝刺。


總結:
運動是養生的一環,但不是健康的全部。過度或錯誤的運動,違背了養生「平衡、和諧、順自然」的理念,最終會讓身體受傷而非獲益。


現代「養生市場」尚有一大盲點,必須提醒我們大家注意!平時若是過度使用保健品會導致「囤積成疾」,這不只是可能,而是已經被醫學和臨床經驗反覆驗證過的現象。


一、為何會「囤積成疾」?

  1. 人體吸收有限
    • 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身體只吸收需要的量,多餘的部分不是馬上排出,就是在臟腑中形成負擔。
    • 例如脂溶性維生素(A、D、E、K)容易累積在肝臟與脂肪中,過量則會有中毒的毛病。
  1. 營養失衡
    • 過度補充單一營養素,會打破體內比例,影響其他營養素吸收。
    • 例如長期高劑量補鈣,可能造成血管鈣化、腎結石。
    • 平時依賴外來營養素,慢慢導致身體自制機能提前退化。
  1. 代謝負擔
    • 肝臟與腎臟是代謝與排毒的主力,過多的人工補品會加重負荷,反而加速退化。


二、常見「囤積成疾」的案例

  • 維生素A:長期大劑量 → 骨質疏鬆、肝損傷。
  • 維生素E:過量 → 增加出血風險。
  • 鐵劑:過量 → 鐵沉積症,損害心臟、肝臟。
  • 蛋白粉:長期高劑量 → 腎臟負擔,導致腎病風險。
  • 中藥補品(人參、鹿茸):過度服用 → 陽亢失衡、血壓波動、失眠、躁熱。


三、理念上的提醒

  1. 保健品不是養生核心:真正的養生靠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情志平和。
  2. 「缺什麼補什麼」要靠檢驗:不能憑感覺補,要靠醫檢診斷報告確認缺乏。
  3. 適量才是藥,過量即是毒:養生要守「中道」,切忌「越多越好」。
  4. 天然飲食優於人工補劑:盡量從食物中攝取營養,而非依賴藥片或粉末。


四、避免「囤積成疾」的方法

  • 遵守醫囑:不要聽信廣告,自行疊加多種補品。
  • 間歇性補充:非必要,不需天天固定高量,給身體「休息期」。
  • 定期檢測:若長期服用補品,建議定期驗血,避免隱性中毒。
  • 簡單有效原則:少即是多,回歸日常生活養護,比花大錢囤補品更可靠。


總結:
保健品過度使用,確實會造成「囤積成疾」,因為人體的吸收、代謝能力有限,多餘的營養不會「加分」,反而會「扣分」。當知!真正的養生應該強調「平衡、適量、自然」,而不是囤積外物增添身體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