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換取代價的信仰
從年輕入道修行到上了六十歲,回首一探,年輕時性情輕狂的見解不說,還有不少真是妄想妄念,或許是年紀大了,身心都不如年輕,所以以前的覺受與現在不同,為何種種殊勝的境界都不見了,只剩下更多衰老滄桑無力的感覺!
	
年輕對於修行後都有很強烈的覺受,不論是心裡的感覺,或是身體健碩的反應能耐,實在是感受極深!現在身心為何不如以前,而以前強烈感應的感覺現在不見了,修了相同的法門,卻少了以前的覺受,這問題的關鍵在何處?難道以前修錯且走錯路子?不然怎麼一路下來的成果是如此?若以科學精神而論,一路走錯的結果,當然是無法改變結論。假使修行就像磨刀劍那樣,經過數十年也該尖銳鋒利了,但結果是隨著年齡的衰老,而沒有看見實際修行的成果,這樣的成效,是不是該否定以前所有的認知?
	
果真如此,當然是錯誤的修行。但卻有不少人,至始至終都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臨命終時,仍然無法悔改前過,寧願擇善固執的執拗,都無法跳脫這庸俗的牢籠,實在可悲啊!
	
學者假以今生的身心因緣修行,開始就得見地清明,不是糊裡糊塗地盲修瞎煉,知其所以然,就能從始至終修成證果,而不是衰老後仍然不知所過,太多可怕且偏差的想法,導致許多人終其一生無法脫離苦海。當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何止如此!當時也針對種種非正道佛法的旁門左道說得很清楚,認真的對比內涵理念,非正信佛法除是旁門左道,而且是絕對無法證道解脫的。至今,雖然佛道諸學宣導普遍,但實際上是少了證道的楷模,能作為代表的人物,所以無法具有十足的威德,降伏一切旁門左道。
	
現代要用的說服力,還是離不開表象,讓世人用眼睛看得見,告訴別人事情真相,就得裝神弄鬼,不然就要謊稱神蹟,而能相信者的程度,就是那些人了!無法解脫痛苦是不奇怪。人生不知死活的佔多數,並非見了棺材就會掉淚,反正、若只是走馬看花,以看戲的心情也就算了,但延續似是而非的觀念是眾生的悲哀!難怪那麼多菩薩慈悲乘願而來普渡眾生,不然說開了不就解決,為何還要菩薩乘願而來拯救?究竟與不究竟的解脫勝義?佛法是說得相當清楚,理念偏差與否,那是決定未來的結果的。
	
生命最有價值之處,如何定義?沒有定義出來,就無法給予評論結果。最近看了一篇小說,因為主角身上有一種回春神藥,能夠救治世人所有疾病,後來為神藥開了一場拍賣會,這個神藥拿出兩顆,一顆將其分為四等份,另外一顆獨立拍賣。現場參加者都要經過資金的審核,身家沒有美金一千億以上的資產者不能參加拍賣會,而且規定參加者拍賣獲得神藥都要當場服用,不可攜帶出場或轉售他人。開始拍賣四等份的神藥,第一顆拍賣價格是美金二十億,當場見到服用者有神效的反應,把當事者的疾病在眼睛能見的情況下恢復健康,所以陸續拍賣到第四顆時,價格已經飆升到美金四百六十億。參加拍賣者,那麼高的身家財產,為何還要委曲求全的受到求藥的屈辱。根據筆者的描述,說得太精彩了,不就是為了活命,那時候就知道權力與財富都是身外之物,眼前只要能活命,就算把所有財產給捐獻都無所謂了。
	
求藥救命是出自於無奈換取的代價,所以不能以物質財富作為對價關係,生命的存在與價值,有時候不同時空點,就有不同時空的價值定義,並非所有生命都是有價值的,有時候人命就連小狗動物都不如!這是許多人對於生命認知的差異,究竟該如何取捨生命的存在感,讓自己能活得非常有意義,而且人生是喜樂滿足的。我想這是為何選擇學佛修行的理由,不然人生不修行及不信仰不也能過得去,何必多學一門學問來苦惱呢?
	
一個學佛者與不學佛法者的人生,究竟會有哪些差異,對於生命的認知有何不同?這個話題相當廣大,或許延伸至無量無邊的字義也說不清楚,還有個人業力果報的緣故,所以不見得能認同這樣的理念。世上有太多宗教信仰,難道只有佛家及道家信仰是正確,而其他的信仰都是錯誤的嗎?所以就無法一家獨大,只能說一切都是緣分,佛也說了無緣不能,所以無法強求他人有相同的信仰。又人生真要有信仰才能活得快樂嗎?生命都是屬於獨立個體,你信我不信,我信你不信是常見的事,何況以自由不能干涉他人信仰的觀念,更加不能有強制他人信仰的行為,否則就是偏見之邪見,不可能永久深植獲得人心。
	
在選擇信仰之前,我認為要先學習了解各大宗教的理念,完全不信的情況下做諮詢與辯論才是正確的態度,任何信仰都是在排除疑惑的情況下,而至深信不疑的。每一種信仰都有它的目的性,你說我相信你的話,你能帶我走到哪裡去,這個目的要很明確。不可僅看表象,你說我就信,或是給糖你就信,還以為他穿金戴玉及豪宅名車就是有真的能力,庸俗的眼光是看不透最究竟處,至於理念與方法,那是邊走邊看且邊學習的,但根本理念是要搞清楚的,這也是學佛的基本態度。
	
古今信仰之人,不少是因為內心的不足而轉求信仰,希望藉由信仰來彌補這個空虛與需求,這個動機是有所求以換取作為出發點,所以動機不純正,其成果是有待評估的。譬如你今生財富短缺,就是欠錢,希望擁有財富,但老是收入難以滿足需求,所以聽聞拜拜信仰能滿足所願,這樣才促動了信仰的行為。這樣的信仰方向,最易流落隨波逐流,且容易遭人欺騙事實,這樣人的心態與眼界是有問題的,世人如何憑著自己所見的做出明確的選擇,因為笨拙所以賺不到錢,又哪有精準的能力做出判斷對的事?現代常人根本就無法判斷信仰的正邪,太多是出自於傳說,或是以訛傳訛而來,更何況是選擇究竟與不究竟的定義?那就真是太難了。說白究竟是什麼?就是一種完全確定不會改變的觀念。不究竟呢?就是現在是這樣,但以後還可能會有那樣的結果,不是永恆不變的事理,所以稱作為不究竟。
	
以此觀念來討論修行,就不難回顧以前及對照現在修行,年輕坐得穩固,那現在的身心坐得如何呢?健康情況如何?都是攸關於修行法門與理念的明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