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靜坐達到身心健康
網路上有這麼一段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獨處是一種心理需求,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人每天都會花一定比例的時間來獨處,而它帶來的好處也會超出你的想像。
這對於學習靜坐者來說,乃是最基本入門「靜」的功夫。人為何需要學習清靜,除了以上所敘述的功用之外,還有什麼作用?
一般學習清淨者,多數是有宗教信仰的需求,對於常人來說學習靜修的機會就偏少了。人已經習慣依賴熱鬧生活,讓心靜下來有什麼好處?常人對於寂寞有了極大的恐懼感,所以黑暗也能令人心生恐懼。
筆者討論靜坐話題已有多年,近年來為何不再多說,當然是有原因,原來我所學習的靜坐與修道有關,不是推動常人學習心靜的課程,所以在要求學習靜坐時的標準就高,而標準太高的要求,通常是會讓人學習的壓力更高,這對學習者來說不是好事。事實上、學習靜坐的益處太多了,無法綜合來做說明,只能針對需求者的需要做講解。
在我觀察到門眾弟子們修行成果的現況時,我就感到灰心!反觀檢討自己的教學問題所在,應當如何整理出一套系統,讓真心或想要學習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透過學習靜坐進入情境?現在學習或已有練習經驗的人,經過幾年修練身心的成效,那是我最擔憂的。學習入靜,說的簡單,做起來真的太難了。究竟要依照佛法的信念修行,還是依照道家的法門修習,兩家修行的信念各有不同,但究竟的目的是相同的。修行路上的經驗與身心變化,也隨著法門的理念而有差距,這些現象是無法用一個道理來詮釋完整的。
佛法修持禪定法門,這是入門的基本功夫。討論「戒定慧」,僅就戒律而言,也非得有禪定的基礎,否則戒律是無法圓滿的。啟迪智慧的規則,同樣是要透過禪定的修為,不然生命潛能也是啟發不了。在佛法中討論禪定,還有禪定三界的不同層次,從初淺色界的定力至高深莫測超越無色界的境界,這都不是凡夫所能參悟或隨即能及的禪定。對於凡夫俗子來說,如何入靜就很難入門了,何況是超越三界的高深境界。
咱們這個身心是修行的器具,從凡人的身軀修煉轉化成聖,身心的變化過程是無法預測的,法門修行有固定的理則,身心配合道理來修行,對於身心出現的境界,都需要有個合乎身心健康理則的觀念,不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詮釋它。因為靜坐是屬於共法,不論哪種信仰的修習,都有練習入靜的方法。所以對於身心變化現象,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詮釋,致使原來單純的法門,被扭曲它美好的意思。
往後,咱們構思計劃開闢探索靜坐的課程,暫時不以任何信仰為主,而是以身心健康為主題,這是中年保健最佳的途徑,亦是建立老年時期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