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研究发表>信息详情
河圖內玄經研究(3)
2019-03-05 浏览次数:427

研究內玄的動機

承襲上清茅山宗壇,發揚中華文化護衛道統,但仍有諸多須要考量之處,經過多年的努力及祈願!走入民間道教信仰裡,看看道統的發展實況,發現正道不行亦難行,名利社會蓬勃發展,根本不是宏揚正統道教精神的時機,因此有了屢進屢退的進度,造成維持現況的局面。

在蒐集研究茅山宗系文案時,發現仙師陶真人對『河圖內玄經』的重視,於是啟蒙我愚蠢的想法,若欲復甦喚醒道教徒正信道統,非得搬出家寶不行?但限於師承道法中的戒律規範,若大膽嘗試為所欲為,必定觸犯仙宗科戒引起教界的反彈,甚至引來不必要的是非爭論,這樣就會失去發表的意義。適逢猶疑兩難之時,忽爾心生靈感,想到道統戒律條文,應該是道教徒的護身符,若發心不邪,不為名聞利養,遵循教科律法規的範圍辦理,那就是合乎傳經的規矩。

時下,台灣道教普遍是世襲傳承佔多數,過去在民間的宮廟佔著很高的地位,尤其是舉行大型地方性廟會醮儀科法時,完全是由道士擔任主醮的任務,所以正統道教的教育理念,並沒有流傳在民間,造成信徒的信仰觀念,幾乎仍停留在民間信仰階層。然而,對比中國大陸的道教情況,源於十年文化革命的浩劫,導致道教的傳承中斷,不過近十多年來,經過有識人士的努力及政府的允許,逐漸廣納培育人才,慢慢落實推行道教之教育。

近年來中國兩岸恢復普遍的交流,對促使道教的成長,建立不少的功勞。雖然我放棄幾次參與兩岸會議的機會,但從幾位來往密集的道友處,了解目前兩岸對道教主張的概略情況。

依據拙見台灣道教世襲過久,卻難免包容自利私心,我曾為道教之教育推行試著說服他們,卻幾次為無利可圖,及對道學典籍的認知不足,因而無功而返!若對照大陸的道教,發現兩岸最頻繁的交流是學術界人士,真正道家有德人士反而少見!尤其是大陸目前開放的道觀主旨,以旅遊為優先,這是最傷腦筋的。兩岸交流除學術上的會議之外,用心栽培道教人才的問題,卻被排放在後面。其實,修道積財培金能囤積作道資糧,這是道教戒律中不限制的,但過度商業化的經營,卻有可能抹煞道心的存正,糅斷去真誠的道根種性。

當前適逢兩岸道教的成長期,逐漸奠定道教應有的制度理念。承蒙中華文化歷代聖賢的根深蒂固,惠照啟蒙真正的有心人士,對道教努力的奉獻,這是本教徒應該珍惜鼓勵的。為此,敝人代表茅山本宗同道,敬邀請志同道合者,為道護持奉獻,共襄盛舉!

傳經抄說戒律

僅此為掀開中國道家的神秘面紗,選修『河圖內玄經』作為探討道家長生之秘訣。傳統道書隱藏秘訣,傳承嚴格戒律謹慎!並設諸神名隱諱,令人信奉實行如入五里迷霧中,使人研讀倍增困難,知者不言,昧者增迷,概為進入浩瀚道書的一大障礙。欲開彰明義深入道書,戒律是道體,道教三清戒律護持行道,確實需要具備正信知見,為避免有研究方向的錯誤,僅以【要修科儀戒律抄】「傳經抄」解,作為引導入門。

 「傳經抄」的起源,記載來自於元始天尊說:「若傳道唯持「白羽黑翮」,怤心時用手摽出之辭,即使能有如「金魚玉龍」之美妙。豈是普通人能夠相信的,縱使將它傳出去,也無法使人完全接受。何況!玄微深淵,大道難遇,更難以信奉遵行之。」白羽黑翮為古代用筆,金魚玉龍描述文章用詞的美妙。為此特別從根器深淺及因緣麤細上作解說。

這種學習上的問題,對元始天尊來說,當然祂心中有數?屆時,祂拿出一面法鏡一照,鏡攝三乘不同等級之人,總括入法鏡中,一一被照得清清楚楚。

繼而,元始天尊按照法鏡中三乘的品位,解說出二卷精微至理,使三乘內不同根器的眾生,皆能夠一一歸返認識「道之本源」。

十種身名

元始天尊首舉本相經說「身」相的名稱,使人領悟本源之處。祂說現世中得此人身,其身名有十種稱謂,亦是經典中常見的不同名稱,降生此世得此人身,截然有不同的身像,亦有不同的果報,但此身是「三惡之根」,亦是「神仙之本。」因此,若人能從名稱上得解悟的話,就是已接近真人的境界。

 

第一名稱「良福田」。世人當思解之,若此世未得此身,作行善修道廣播福德之種田,絕無證道之機緣,故稱身為「良福田」。

 

第二名稱「蒺蔾園」。世人當思解之,若此世無此身,則無生諸有疾苦,持身入世,如入蒺蔾園中,其所受苦有如滿身有刺之疾苦,若非為解此苦難因緣而知修,焉有修道得解諸苦蒺蔾之途。

 

第三名稱「種子戶」。世人當思解之,若此世無此身,無法播植諸善種子,萌芽於三世之途中,故知珍惜得身修道之善緣,已具未來成道之種子。

 

第四名稱「棄生門」。世人當思解之,若此世無生此身,則無有悟轉輪迴斷棄生之門,無生則無滅,生於身故當思其滅,故知藉此世身修道,能轉輪迴棄生之機緣。

 

第五名稱「道之域」。世人當思解之,道本眾生之根元,身存未離道域,若此世無此身,無以入道修諸善行,故視此身為道之領域。

 

第六名稱「膿血村」。世人當思解之,此世此身概由血肉所聚,故有緣進修仙道,得以捨棄名聞利養為修,勿執著貪圖利身,始終盡歸黃土,絕無是處。

 

第七名稱「真寶器」。世人當思解之,此世若無此身,不知何為寶物,一切能感是寶者,皆源自於吾身之應。

 

第八名稱「瓦礫盆」。世人當思解之,此人身之聚合,有如土燒而得之瓦礫,聚之化合成盆器,破毀之歸化土,故有緣修道應當珍惜之。

 

第九名稱「明智室」。世人當思解之,此世若非假有此身,則無有明智因緣,有身則有惑,因此悟得無身之時,即得證明智之身,皆緣身成身滅之幻化。

 

第十名稱「九夜昏人」。世人當思解之,九夜即是長夜陰長陽消之意。此身隨著晝夜的醒寐,無法如同大地不休不息的周行運轉,故有墮陰同於間斷生死之輪迴。

若學者能深入十種身名體解斯理,則可名為「真人」。還叮嚀說:聽聞經典解說之後,參學修道不能「有言無實」,只是用嘴巴說修道,而不作實地的驗證。唯有「有實有言」者,解行並重,符合選修的基礎,乃可傳授大道。『道德經』寵辱章第十三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貴大患若身。無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無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三可畏

接著再舉『昇玄經』所說的「三可畏」,告誡末法時期的眾生,何時合乎傳道的因緣呢?傳道時有三種理念,必須畏懼慎戒的!這是道家傳道時,作為警惕自我,對傳道前該具有重要的觀念,離此三可畏方能順利的宏揚道經。

元始天尊說:「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詳焉!一者道義嫉妒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貪欲可畏。」

 

第一、道義嫉妒可畏,若解經心生嫉妒則經法不行。道經法科目中琳瑯滿目,雖皆得傳自於三清法脈,天下之大,修人難以計數。但畢竟凡夫入世因緣有別,對經典的體悟深淺及所行麤細有異,在未離俗捨情義及習性諸緣之前,唯恐未得經典理趣,而圖名利枉顧私情,錯解經典義理,故令心生嫉妒障道不行。甚至,對經典產生異端的偏見,所以務必慎此不偏離道義之解,心生嫉妒畏懼為戒!對修道盡心體解道義的理念,【道德經】九章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修道佈施盡無為之道義,若抱有心有得,則此經義不得有所為而為之。若為行道義施諸財法,盡遍竊取道經之寶山,存在有得之心,那麼此解道義亦存有私心,私心所生,解義徇私不公,則生分別異心,這樣對解釋道德義理,即成一種該畏懼的戒律。

第二、毀謗法師,則使百姓信道不濃。現代道教仍然算是最普遍能見的宗教,但若發生互相毀謗時,就必須盡快的戒慎自己,否則易引起教內爭端是非,只是會使一般人產生反感及誤解,這是關係整體教團的名譽發展問題。傳經之時,務必遵守不作損人利己的行為。
其實,真得於研究道經典籍之人,概能懂得遵守道規戒律,如『道德經』抱一章第二十二云:「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明理者,哪有必要為此而生毀謗呢?

第三、貪欲財色人所棄薄。這個最嚴重了!當然非正信道統中存在的。道人若為貪謀取財而修諸道法,此絕非真實道人。這是自我要求釋解經義的基本態度,果有求道之人,為得財色而來,這個也要小心!道師若無法道破來者之心,那妄傳經典唯有害人害己!就不能傳授道法之經典,亦必須以此為慎戒。

 

以上盡說三可畏條文,未除者不得作傳經之戒,此三則中有二條屬於「外在」修行,最重要是其中一條,屬於「內在」的修為,要求傳道演經者,務必徹底的思維修持,能除此三種偏見禍患之後,那麼即能具備傳道的資格,方能正式對外公開傳道。

十善願

傳道師演經說法,已備修得三可畏戒律,強調袪離內在貪欲的修為。元始天尊續舉本際經說內在貪欲既已除,還須繼為廣發「十善願」。修道無願力難得臻境,願廣闊亦力無邊與大道相同無差別。故欲傳經戒道,須得十善願之條文:

一者、願離世間穢雜境土。當人發覺世間之苦惡,具備願出世之心,乞求修道解脫諸苦者,具足這樣的願力理念者,可以傳道授之。

 

二者、願得出家,捨俗恩愛,隨緣告乞,廣建福田,常行慈忍,永離人我。

這個不簡單,對現代道教信仰人來說,算是屬於少數者,不過廣建福田佈施者,的確處於最鼎盛的時期,見有行此慈忍心之人,那當然可以傳道授之。

在道場出入時,時常聽聞願捨身出家者,不過多數人觀念有偏差,都把出家當作避難所,緣於世俗的恩怨情仇,想不開才鑽入出家的行列,弄得出家後的心仍是世俗化,這是教團很糟糕且傷腦筋的問題。出家義理有二,一者指家庭,一者指此身。離家為斷愛欲,離身為離世苦。若已具備出家心者,亦得以傳道授之。

 

三者、願逢勝友引接開示。

勝友的定義,即是善知識。勝是能勝自己涵養品行之人,隨時要希望有機緣,常遇到勝友的輔助進修,除老師是最重要之外;其次,就是具有勝己德高互相鼓勵的道友。修持大道者,時常把身邊接觸的因緣,人事物當作啟蒙教示,這是大修行人的胸襟,不過太緊張反而不好。敏感於接觸事物,即類似近代悟明牌的瘋狂行為,把所有身邊的人事物,作異樣眼光的看待,這樣容易變成神經病,即偏離正道之理。

 

四者、願值明師謐受上道。

名師與明師有差異?明師是真實清明具有道德修行的老師;其名師,唯有名氣大而已!修道得遇明師不易,但初發心的正信知見,卻是選對明師的關鍵處。尤其是用心鑽研道經典籍,虔誠的遵奉經道師三寶教誨,這樣累積諸生功德,自然有得遇明師的機緣。千金不得明師傳,道法的傳授審核極為嚴格,記載中傳法有年限的規範,或許幾百千年方得傳授一人,絕不是打坐幾十年,作一點善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師徒傳與受之間,皆有戒律的規範,如要修科儀戒律抄「年限抄」說:「夫聖人隨劫輪轉,感應道交,是真乃傳,非賢不授。」得明師傳授,必須秉持真誠的心。『五稱符』曰:「學道受經後,四十年傳一人。已延壽者,四百年傳一人。得地仙者,四千年傳一人。得天仙者,四萬年傳一人。得無上道者,四萬劫傳一人。太上靈寶大法傳授之科備矣。」自學道開始四十年歲足,方得以傳授一人;八十年歲足,四百年傳授一人---。先以德性品位作為規範,越高超德性的境界,則能傳授的時間越長,能受的人也越少。

 

按『登真隱訣』的傳授年限云:「天真授書,靈人授書三千年六傳,二千二百年傳十人,千年五傳,七百年三傳,以上年限,並是聖帝相師玉籍金科,非代間可擬。」此說真實無誤,貧道承蒙天真即是承受三部天書之靈人。

 

五者、願聞正法,如說奉行。

末法期正邪難分,若人發心不正,難得於正法傳授的機緣。所有一切法之正邪,則在人之心念一端,尤其是重視戒律的規範,末法時期「以戒為師」,才是信奉道之正行依歸旨趣。正法正行,信解行證為修道之次第;建立「信位」相當困難,尤其是道教的傳授,在民間流傳的信奉裡,喜歡偏好怪力亂神的神通境,概以神通相應為信,因此長年玩弄識神,導致神經病的人,越來越多!此感身神應,信奉鬼神之道,並非道家所遵奉正法。『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從道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

 

六者、願見天尊親承聖旨。

對道家來說,全部信奉三清道祖天尊,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或三代天尊,過去指元始天尊、現在指玉皇天尊、未來指金闕玉晨天尊。尚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因此解釋元始天尊名號,則需視修持法門而區分之。『道教三洞宗元』稱天尊有十種名號:「第一為自然;第二為無極;第三為大道;第四為至真;第五為太上;第六為道君;第七為高皇;第八為天尊;第九為玉帝;第十為陛下。」

修證得見天尊,即是開啟智慧。至於親承聖旨,三洞各有所管旨令,唯有天尊的地位最高。洞神、洞玄、洞真十二部,所發給的旨令責任也不同,必須傳授師承印證講解之。

 

七者、願度一切後已先人。

俗云:「入道有先後,達者為師。」後己指後學,先人則是先學。入道參學雖有先後次序,不過個人福報因緣不同,不能說已經修行幾十年,就以為道行高深,未證道之前,都是凡人。知識能領人破除迷惑,亦能迷人心智,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參透道本,解脫諸苦,渡化有緣眾生,應該涵蓋於本願中,具備如此願力者,則能傳道授之。

 

八者、願以法音廣宣愚暗。

這就是法佈施,法音是演經說法傳佈經道之理。這是目前道教最困難的教育問題,普遍的道教信仰,流落於民間變成怪力亂神之道!正信道統的宣導,已經到達末端時期,正道難行,邪道猖狂。

修道知書達理,乃是入道的基礎。古德說:「猶來富貴元如夢,哪有神仙不讀書。」修行仙道沒有不讀書的,雖然書本文字非道本,但融合通達諸理,能夠端正知見為道基。現代傳播媒體的普遍,正是宣揚道法明理的好時機,令人通道通德,直達大道之途。

 

九者、願諸眾生皆發道意,勸造經像,修營靈觀,香花燈燭,隨力供養,令諸未悟,普見法門。

 修行在於道心端正,若道心不正,則道意不堅固。因此需要從身體善行開始修起,勸人塑造神像、印製經典、營修靈神道觀、供養香花燈燭,這些都是盡己心力而為之。

從身體善行的體悟上,了達道心至理,這不失亦為入道的方便法門。愚見本次決定選擇經典講解,就是希望能夠勸人,參學道經典裡能得大智慧。有時只知偏向行善,而不知所以然?這樣的修行資糧,也不足以證道。因此,理行並重,知理修行驗證,或行之有理,使理事圓融無二,這樣才是大道之旨趣,故得此願者,能傳道授之。

 

十者、願我此心堅固不退。

道心堅固已難,令其不退更難!道本空性,道體空無,了達無極之境,才是堅固不退之位。若尋有無、出入、多寡、高低、陰陽,不論有無心或有無境,皆了不可得!學人得證此心堅固不退,能傳道授之。

昇玄經云:「來世欲流通靈寶內教經者,有十一事,信著萬民,爾乃可得宣傳此經。」內教之理,通達性具,按照戒律規矩,不得輕易洩人,唯恐徒增毀謗,增生障道,故學者應知,性德戒律在己,並非用來評論他人,果有如此行為,即是身犯戒律,錯解經典,諸靈官降罪宮曹督責之。「十一事」即是修道人有十一條本分該做的事。

 

十一事

第一事「奉戒完具,內無毀滅。」

道人依據戒律圓滿,確實沒有違犯。持戒是一種信奉誠實的態度,完全都是本分該做的事,不是用嘴巴講的,持戒有體,即是施行達心體,對戒律確實有所領會,明白對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作,這是出自本分守心規範的大事。

 

第二事「賑給孤老貧窮,有慈愍心。」

賑災的行為,在現代已經很普遍,沒必要再作講解,就是持以佈施心。不過,用心卻是很重要,發心不正,就違反道心賑災的意義,道人具備慈愍心,慈悲憐憫之心。

泛觀道教發展現況,關懷孤獨年老及貧窮的計畫,這方面做的不是很徹底,沒有吻合道教理念的場所。雖然政府福利規劃下,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雛型,但按道教的理念,盡以善循環的規劃仍有不足,這方面在『行善功德儲存卡』理念中,講得很詳細,在此就不再多言敘述。

 

第三事「勸人遠惡修善,殷勤如父子。」

時下勸善的推行,已經過多了!甚至超過施行的人,這樣就會變得有名無實,全部用嘴巴談善,心裡卻就不去吻合善用。在時代的進步中,傳法已經很輕鬆,受法更是輕易愉快!勸人從善,最好以自己作模範,用行為去勸導他人,好像父子親情的態度,能容忍他人的愚痴無知,殷勤關懷的引導,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效益。

 

第四事「不求名譽,稱毀如一。」

現代欲傳揚道教,那是更為困難了?尤其是沒名氣道場,經費短缺不夠闡揚的花費,必然無法打響名氣!但能夠逐步推動的人,卻因而引來是非爭端!教化群眾,難免毀譽兼有,道人若秉持道心清靜,不求名利,以施捨為行,教化為義務責任。縱使那讚嘆的掌聲雖有,也不能動搖本心,或生有喜樂妄心;毀謗時,亦能不生嗔恨諸心。

 

第五事「幽隱之處,勤行禮拜,修諸功德,如處大眾。」

就是「心口如一」的意思。道人修行無二面二心,一切皆以渡眾生為己任。就連私下的一切作為,都不能忘記修道的用心目的。

 

第六事「不欺,使民信之如四時。」

按道規律所述,傳道是不用廣告的,假使藉以欲勾牽都是不行的,完全看個人道德的福分,不能欺騙別人來信任。信奉道教,仍以自然之道入門為宜,譬喻大地雖有天氣的變化,春夏秋冬的分別,但大家都能習以為常。天氣太熱主動知道要脫去衣服,天氣變冷了,也知道要保暖,已經不用教導對氣候變化的應變方法。渡人妙法,不用欺壓拐騙的手段,類似對自然變化有了認識之後,慢慢他就能知道變化之間的奧妙,即能入道遵奉該有的理趣。

 

第七事「總棄榮華位不加身。」

榮華富貴有誰不貪求呢?當下道人不為榮華富貴都是騙人的,尤其是臨富貴加身時,仍能懂得退位,這才是道教的本意。初期為宏揚道教,心不繫於追求富貴,任其自然,不取不捨,那有無榮華地位都不干己身。道人具有出離世俗心,超越世塵入無上道,不受世俗塵緣之牽絆,那才是道人該做的事。

 

第八事「捨遠妻子,獨處閑靜。」

這樣的話,唯恐有被毀滅的危機!俗問:「您要麵包,還是佛祖?」許多人的答案:「是沒有麵包,哪有佛祖!」這些無聊的問答,全是民間教外無知之言。「捨遠妻子」的勸導,在於用心之處。若不解修道之理,哪知?煩惱源於攀眾情緣之牽絆,故以捨遠之理勸導,教示道人能解繫緣之迷。俗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緣聚緣散,如此而已!攀緣之心,了不可得,有得有失,有生有滅,故勸導不生則無斷滅之理。

 

第九事「親近賢智,博問善道。」

常人哪懂得判斷賢智?何謂賢智?賢能有德,大智慧之人。此人之境,哪是常人輕易聚會的對象?本事條文,提醒道人平時的用功,若非深入相當時間的修為,哪能判斷賢智與愚蠢之人。謹慎痴心,亦類似賢人?頑固者,亦近似智人?難非難辨,豈是凡夫俗眼能視別之。

世上唯有賢智者,能博學善問,精通善道。故能從這方面去尋求,以個人深造的修為,創造親近賢智的機緣,否則縱使仙人降在眼前,您哪知道那就是仙?不知理者,就是境界來了,您也無法判斷真偽。

在修道行列中,聽聞多人為過程,所說共同的批論感慨!他曾經親近誰啊?他是怎麼樣啊?如此之人,還不知悔過地說:最後屬自己最厲害了!因為自己的愚蠢無知,擾亂他人清修不說,背後批評他人的作為,這是最修道者最要不得的態度。因為他們完全不懂教理,不遵奉戒律,不解賢智的做法,粗淺的見解,害了自己的前途,所以錯過被引導的機會。

 

第十事「雖在幽冥,不可孤心與賢者論議,莫自專執。

道人真心奉道,縱使入幽冥之處,或在內心深處,皆能不忘本心。尤其當著賢智者有勸導時,務必懂得不以個人之見解,與之爭辯,並且對照自心,檢視問題的所在。

有人說:「爭辯是真理的過程。」是非正邪不辯不明?但秉持客觀的態度,為求真理而辯,那當然是好事。若為個人名利而爭,那就是世俗得失心所有,越辯越模糊了。

 

第十一事「常行謙卑,恭敬於人。」

常法在平時的態度。道人秉持謙卑恭敬心,對待處世為本分。

道人之謙卑非懦弱,恭敬非畏懼。常人喜權勢之威,卻少有汙辱謙卑,惡對恭敬的行為。故道人之威儀,不在大有裝扮的排場,或故弄玄虛之偽裝,概以「謙卑平實是威風,恭敬對待是儀態。」

十相

「通內教行」,通往性向,教導修行。又有「十相」,若見人具有十種心行明相。可傳與此經:

第一相「好求勝法,從善如流。」

第二相「好近賢智,無猜疑行。」

第三相「聰哲賞別真偽。」

第四相「謹慎言不過行。」

第五相「柔和少無過惡。」

第六相「能師勝己,無驕慢心。」

第七相「敬師重教,如貧得寶。」

第八相「能奉師長,不辭勤勞。」

第九相「己於先師,有報復心。」

第十相「殷勤請受,晝夜不懈。」

以上為十相,即是具有此十行為相者,亦可傳道授之。或在下賤,內有實德,人所未悉,其人堪持此法者,出在非意,人所不疑處,當傳授此經。『玉經隱註』曰:「受經不敬師資修之亦無感,而後生疾病及六畜之中。」太平經云:「是其人而不傳,名為閉天之道,其害在己。非人而傳之,後蒙其咎。」『定志』云:「是其人不授,令人與道隔,非人而趣授,現世被考,責二明犯科,夫麤行易染,妙行難遵。學者如林,成者未一,纔虧正典,即結罪科。」

『女青律』云:「受道不知輕重,傳非其人,貪財受利,取人自益,借物不還,以為私寶,天奪筭一千二十四。」律曰:「不得妄傳經寶,授與於不信,泄真要訣,天奪筭九萬六千。」因此奉勸不信真道者,即時罷手,不信無有感應通玄,洞玄通真,此真概由遵守戒律入道。

末法時期,傳道難矣!為能慎重傳道的規矩,不辜負前賢聖哲之心,宣揚明列曹官管領督責之風,能盡勉勵行善修德之功。黃籙簡文曰:

1.未合傳經而妄傳,考由「明梵曹」三被風刀。

2.揚而強傳,考由「司正曹」。

3.齋信旨師,階品未合,威勢怒師,考由「四明曹」。

4.不依俯仰之格,考由「大儀曹」。

5.受經慳吝,不備法信,考由「監天曹」。

6.不關盟五帝,私相傳度,考由「司殺曹」。

7.輕泄經目,放露天真,考由「盟天曹」。

8.香燈不如法,考由「威靈曹」。

9.不為經師開度弟子三人,籍師七人,度師九人,並考由「明威曹」。

10.為三師建功既足年限,又登而,故蔽匿斷絕法門,考由「明都曹」。

11.受法之後,不廣開化度物無名,考由「下元曹」。

12.受法之後,不為三師立願,考由「明都曹」。

13.受法之後,不度一人,抑絕賢路,自取功名,考由「幽都曹」。

14.身受經法,不安齋堂,上座斗帳香燈,考由「明都曹」。

15.明真科曰:受真文,各用命繒計歲餘壹有關,考由「玄曹」。

16.科曰:受真文用金龍三枚,投於水府及山宅,不投三處,三官拘人,命籍有違,考「九都曹」。

17.科曰:五帝紋繒各四十尺以關五帝為告誓之信,有違考「泉曲曹」。

18.科曰:用上金五兩,以盟五嶽為寶經之信,有違考「陰官曹」。

19.科曰:用金錢二十四萬,以質二十四氣,無金錢銅錢亦可,有違考「都神曹」。

20.科曰:香燈,以開九府有違考「太陰曹」。

21.科曰:受經不持齋,有違考「太陽曹」。

22.科曰:天文秘重非信不寶,故上聖以信效心,無信則為賤道,無盟則為輕寶,有違考「左右官曹」。

23.科曰:經不師受,五帝無盟,妄披篇目,罪同竊經之科,考由「明法曹」。

以上諸條,難遵易犯,尋文撫卷,莫不寒心,端坐勿傳,便為遏絕,始順來意,十行全乖,進退思量,永炭交結,況乃貪殘之輩,鞬固為心,不問前人道行,唯欲弟子寶有傳經,不上寶義,何曾借問制伐,既無啟齋科信,寧有關盟軌則,弟子既見師例,後日亦學,此傳不懼,冥府書愆,只覓名聲財利,毀道敗法,正由此人。西昇經云:「迷迷以相傳,輾轉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像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忘,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信哉斯言幸相自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