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秘諱說
原文:太一者,道之子也。
欲研究道家學問的基礎,必須對道家專有名詞的熟悉,順道建議熟讀「華陽洞修真養生法」一書,出自茅山潘一德道長著作,裡面有詳細的名詞筆劃查閱。
秘諱就是秘密的意思。究竟太一諱裡有何秘密?這箇在道家來說最重要了。尤其是內玄本經太一之源起,前面已經說明易道之理,僅摘錄合沙鄭少枚先生所言佐證啟迪本經所言不虛,《周易圖》鄭先生曰:「六位以二三四五為經,七八九六為緯者,象天文也。天以龍虎烏龜為經,辰歳熒惑太白為緯,六位之經,無玄武之數者,北望惟見斗樞辰極也。故斗謂之北斗,辰為之北辰,雖名北而實天中是一六太極之數,潜宿於五也。河圖六一居亥子之北,五居中央是中央與北皆得太極之數也。六位之緯無鎮星之數者,鎮星二十八載一周天歳,熒惑太白辰皆歷鎮星,所鎮之宿,而行如陰陽家,所謂土居中宮王,四季之說也。故易爻凡三百八十四,上契上象之數,而吉凶之變,占於七八九六,如五星之變焉!」鄭先生所說的這一段內容,若能好好的參悟,那麼對本經的理解,已經找到明確的方向。
這裡說太一是道所衍生的兒子?注意兒子用詞與女兒是有不同的解釋,兒子是男性指陽,亦稱乾道;女性是指陰,亦稱坤道。道家經典常見冠上「太」、「上」、「玉」字,太通於廣大的意思。
對這三字的分配位置,從道教尊奉三位最高神,有玉清元始天尊為上,上清靈寶天尊居中,太清道德天尊處下。從天境的理念與煉炁最相應,太清境為大赤天,神寶君所居為集精處;上清境為禹餘天,靈寶君所居氣處;玉清境為清微天,天寶君所居為神處,三清境之上是大羅天,元始天尊所居之境。又有三代天尊說明時間意念的講法,元始天尊為過去,亦為洞真神境;太上玉皇天尊為現在,亦為洞神精境;金闕天尊為未來,亦為洞玄氣境,皆能說明其分配之位置。
元始天尊,又稱為玉清元始天尊。據《太玄真一本際經》云:「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三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天尊稟自然之炁,在宇宙萬物產生以前就已存在,其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淪壞,也不會受到損壞。因此當有新天地的形成,天尊即降臨人間,傳授世人奧秘之道,故稱為「開劫渡人」。元始天尊所居住在三十六天最上之大羅天中,其仙府稱為「玄都玉京」。
靈寶天尊,又稱為太上道君。據《雲笈七籤》說:「三元,大道生乎妙一,分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居住上清境,稱禹餘天。它的炁元黃(黃色居中),為洞玄教主,傳授洞玄部經典,故稱上清靈寶君。」
道德天尊,又稱為太清道德天尊。
以上三清尊神視為道教最高精神哲理,三一之說為象徵精氣神的指標,《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上大道化生為宇宙的混沌元炁,由宇宙元炁化生為陰陽二氣,陰陽演化為天地人三才,三才貫通圭一產生天下之萬事萬物。
對元始天尊的解釋,按「上、太、玉」三字分配在身體中,大字在人體上,如人兩腳張開,亦指最下處,大字中點入一點,就是指「太」處身中,指人慾望的位置,專管精化的作用。所以能解釋太一,就是專心一致的意思。
上就是指太之上,至頭部之間的位置,專管氣的作用。太字指為下部,專管精的作用。欲研究道書,對用字不能搞混,否則無法悟透道書許多重要的心法,譬如太清洞神-上清洞元-玉清洞真,太清就是轉化慾望能煉精化氣。上清就是心無罣礙,能煉氣化神。玉清是煉神還虛,頭腦精光開啟具有智慧。因此,太一是守一,亦有稱為「抱元守一法」,提示重點在轉化慾念清淨。所以說太一為道之子,因道體清淨故歸為元,抱元之元是道體,元是指根本處,持以不離本體守一的修行法,即秉持著根本的原則,去守住那箇一,這樣的守一才是對的。但辨別這個本元,卻是相當困難的事,主要原因是受到塵世名利的蒙蔽,導致無法看清楚本元實體,故有混亂宗本的傾向。【上清大洞真元妙經品】〔第11冊〕說:「上方大洞經也者,其見天迪之化行,昭妙有之玄,晶真無之元氣焉,故生生相繼,新新奚既矣。」
原文:道應物之感現,神生一,一神接道,生成一切,無窮無極。
為何說道應物之感現呢?因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皆是天地化氣所生,從洞察萬物的變化中,能體會出真理道體所在處,這是道家心物一元論的理念。神生一,一致化神生用,神一無二。修行太一之法,抱元保守一法是大修行門。感應道生,藉物悟解道性,道體本空性,令神氣歸元,即是神生一的現象,就是指心物無別,源於專制情識於一心,如此心神能與道氣漸漸謀合,即能生成一切,天地不離從一根本所衍生出來。反過來,能至化生一切萬物。
原文:為學之先,先覺習此,以成至真。
復次,提醒欲參學道者,務必解悟修持太一之法,是修道入門處。假借熟悉太一修法,已後,逐漸轉為成熟成真。學者先覺即是參學之先,徹底覺悟這箇道理,未能解此太一為先,則所有一切視為虛偽。古德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講究心有所歸,具有專一的心智,才能逐漸的袪妄歸真。
原文:真聖相傳,以引後學,後學順從,與先為一,乃與道同。
道家真聖相傳的秘法,引導所有的後學,必須先令心如一,這樣才是與道相同的理念方向,務必以太一修持理念,作為領引大家入道的基礎。
原文:三才五德,九皇尊靈,變化之所,起救群品,所資,此太一三五,及九神道之源,極也。
據《易數鉤隱圖天五》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至于天五則居中,而主乎變化不知何物也。強名曰中和之氣,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氣,成就乎五行之質,彌綸錯綜無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備,退藏於密,寂然無事,茲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者也。經雖云四象生八卦,然須三五之變易,備七八九六之成數,而後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三才包含天地人道,皆源於貫通為一,使三才具備的德行。五德是仁義理智信之德行。三五從身體氣機的解釋,五為太極之數,則三五成為十五,指氣足月圓的時節,亦為歸中黃庭氣足之象,主要是指精氣神三,凝聚歸於中宮之五。九皇尊靈,有上真皇、上玄皇、元皇、華皇、中皇、宸華元皇、靈皇、帝皇、上皇等九皇。這裡九皇尊,就是現代稱作的九星,若分配為八卦九星圖,亦能做為頭腦或身體的各器官部位,即為諸德皇尊變化之所。極就是中心軸,道源,皆源自一所演化。
這裡提醒讀者,在經文中的「晨」字,敝人暫時全部改為「宸」字。晨字是日出於辰時之前,就是早上七點前卯時的陽氣。宸字即辰上加(讀音綿)部,名詞解釋為深的屋宇,表示深藏於身內的陽氣。因此若認真的講究,必須有所區別認識之。
在我們談論經文前,先從現代解剖生理學,了解腦部的知識,這樣對認識經內九皇尊及往下的生理功能作用,能夠較容易理解。按解剖腦部位,腦分為頂腦、間腦、中腦、後腦、末腦五部分。初期我還猜測腦五部分,是否是三五的五?頭部通常只有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三區,大腦的範圍包括頂腦、小腦、後腦;腦幹則包括間腦、中腦、後腦(小腦除外)、末腦四區。
腦幹亦屬於脊髓上部的延伸範圍,通常稱作神經核和神經節,某些神經核的神經細胞,有纖維分布到作用器,有的則接受從接受器而來的纖維,此類神經原,稱為腦神經。腦幹中的神經原除腦神經之外,大部分為中間神經原,負責溝通脊髓、小腦、大腦、腦幹裏面灰質之間的主要徑路,腦神經共有十二對,管用身體所有的器官功能。這裡因為不屬於本經的範圍,唯有九皇是指腦部,那麼古人能藉由觀察天星,發現腦部的開發啟用法,究竟他們之間有何密切的關聯?聽說也有科學家致力的研究中,我們僅就以本經的內容,作為研究的範本,至於擴大超出的觀點範圍,我們就暫時擱置下來,等待往後有緣時再說了。
起救群品所資,此太一三五,及九神道之源,極也。對人有品位的劃分,主要是方便教育的程度,教育是漸進式的進行,不能起頭就暢談道法周章,否則這樣的教育方法絕無效益。因此,這裡從教示太一修法入門,使人人能夠安心平等具備學習的資格。同時為其太一、三五、九神道的學習課程,奠定了穩固修道明確的知見。
原文:一則總統幽顯,為「無象之宗」。二則玄元始交氣為「天地人」。
再次,強調九皇的地位,分為二大部分,一則總統幽顯,為無象之宗。二則氣化天地人。究竟九皇的權利有多大呢?幽顯就是陰陽兩界的範圍,還說是無象之宗,這箇無象是指空。目前我們求道修行,拼命的努力用功,從有象進入空象,或是由空象入有象,倒過來翻過去,皆是不離遍遊歷盡九皇神境的範圍,所以說是無象之宗。
玄元始交氣,後天來說是陰陽交融的作用,男女交媾生出子女來,這就是氣交的變化作用。但玄元是指先天氣的交融,有這箇「元」在的地方,就是根本實體的東西。所以玄元之氣是經過修煉的氣,後天錘鍊成為的真氣,才能變化出玄元的氣。
原文:人有利鈍平,天地應之為三品,離合為五,三三合九,變化備具。
人分利鈍平,天地應之為三品,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教育分法。利品是指最上等根氣的聰明人。平品類的屬於中等級的人。鈍品類的屬於最下等級的人。這種分品級位的觀念,不可以看成為分別心,因為人的知識概念有差異,看待任何事務的價值觀不同,因此必須有善巧方便的做法,分配教給不同的理念。
經過古人觀察的發現,天地應之為三品,按照天地的運行法則,發現人品的性質,就是概略能分為天地人三品等級。同時能夠看待是人品或對未來的追求分類法,我們常看到有喜歡修人道品的人,告訴他天有多高還是沒有用,根本就無法領悟天道理趣,所以他只適合由人道品起修,其它品類也是相同的道理,因此每一品類的人皆有,而且息息相關。三品相環相扣在一起,不能缺乏任何一品的教育體系,這就是道家對教育上,所規劃出來的系統化理念。道統對道藏經典的規劃整理,即包括教育體系的次第,如『道教宗源』說:「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從三洞又分四輔曰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也。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一通貫洞輔總成七部,又從三洞汎開各分十二類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頌。第十二表奏。」
離合為五,三三合九。這是道家特有的名詞數法,看道書中出現的數,絕對不可馬虎的跳過去,因為象數理或體象用的歸納,數始終不離理,亦不脫出象,反之,理中有數,象亦不離數。現代研究易經及數學家,喜歡套用西方的公式觀念來解讀中國的數學,其實道家書記的神仙兵將,都有分配著人數的記載,這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根據天地陰陽五行演化出來,便利計算它的氣數方法。
數能說是氣的含有質量,我們看東西說有氣,那到底它有多少氣?對人體五臟六腑及生命壽夭的功能性,此數所論及的數量變化,就是以數的多寡計算出它的質量。【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曰:「神哉,混元未判,總一氣而隱,兩儀太極既分,顯三才而張,庶品人物之體,皆備氣數之源。」
這裡說明九皇尊靈的數量算法,離合為五,離合是幽顯,即是兩面的看法,亦是陰陽的意思,所以三加二等於五。天地人每一品分三等級,所以三三合九。這裡所以用三數?因為每一次的計算準則,務必以天地人相合的三整體論之,這箇觀念特別重要,這是一種無法分開的功能,對修行來說指出精氣神具足後的數量,才能演化至九皇最高的位置。因此後面會有具備變化的條件,九是充足的數量,顯示已經達到變化的定位。
原文:煉無煉有,有無洞達,由乎至人。
充足以上九數的質量,對於改善身心生命是一種計算方法。【講說抄】『本際經』:「若說小乘有得之義,生滅相法有有、有無、有因、有果,如是說者,名為明師。」故修人須辨別有無之道。同時看出修道的演化階段,如同易卦畫象的三爻,易卦化象是立體六面觀,不能用平面的計算法,所以論九皇尊靈是同樣的道理。經修行達到九數的量,不論從有修入或從無修入者,皆能達到它的變化效果,逐漸地成為「至人」的境界。道生篇至人說:「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亦歸于真人。」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才有形,堪能行道,行道究竟,階同自然,差次雖五,共歸一源。
這裡解說如何達至人的功德。【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曰:「大氣者,時運也。然天地為巨,猶在道化沖和,元氣神變為人,乃成三才,言人物,冥有從乾坤中來,故前聖制之,配太無之記,利民悉輩矣。」人法地,說人能效法地道,地道通常人認為,不就是地理嗎?這樣的解釋不完全對!地道是大地自然的法則,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規律。至人的境界能效法地道的運行,所以地法天,天法道,道法歸于自然,這樣就能使三才具備完整的形象。這裡指出道家宇宙觀的啟示,同時是最令我擔心的地方!目前大陸為開發經濟,是否能夠同樣遵循著中國文化的理念,繼續保持著大自然的美觀呢?若過度的開發資源,必定有破壞大自然的危機,最後還是會有毀損兒孫之福的憂慮!
若在道書中的觀念,三才有形,就是已煉丹成胎形,這個嬰兒胎形是精氣神的結晶體,其實也就是達到九數的能量意思。
最後還說差次雖五,共歸一源。這五類包含地球上的能量質,或是人品上的差異性,不過,不論如何的區分它,好像許多喜愛作比較階級的人,總歸同出一源,始終還是同歸根本之處。
原文:故,太一之神,最尊最貴,生天立地,成人物也。
復次,提醒大家了解太一修法,使身心專致達到化神,最為尊貴!這是道家所有欲有超越世俗品級者,必須務實的築基。
原文:凡不受『河圖本源』,不佩真字,不識本源,太一不存五神,不守三一,不事九皇,皆不得行大謝。
這裡說不受河圖本源,不佩真字,不識本源。河圖象形,本自虛空,真字之有,亦本是空體,連圖字的本源皆是空,當然不識本空實體,就是不識本源之人。因此不得修真神仙之道。
太一不存五神,指五神氣盛化神,能達專心一致入太一境。若是身體五臟氣衰,那是不可能達到一致,所以說,太一不存五神,不事九皇不得入太一。這裡特別強調身體的健康功能,影響身心專致的作用,啟示我們要注意身心健康的基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經第十】說:「九真召魂,太一守骸,三元護氣,太一攝魂,骨肉不朽,五臟不損,能死能生,能陰能陽,出虛入無,天地俱生。」
「不守三一」,就是不能將精氣神融合煉化為一處,同樣類似於不事九皇的過失。「不事九皇」,即是未達九數純陽質量,代表未達覺性的境界。當然不得行大謝,表示不能用高度的覺性侍候九皇,又如何見到純陽的化體性量。
接下來,有一大段皆是說明親近「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古代師傳徒或徒尋師,皆有一定的規矩,以及他門派自訂的戒律。當依玄盟之儀式,即是按照經典傳授的制度修行之,並且皆有佩帶盟誓的信物為憑。這個依玄盟之儀,人不可妄作一法,強冒行之。可是古今最嚴重的問題,因教派中具有許多偽造不實的法門,這可是害人害己的行為!中國傳統幾千年聖賢精心的經驗法則不信,偏偏喜歡近代創造的簡便,足見現代人喜歡撿便宜及福薄智淺的障礙!
若以過去古人的研究精神來看,現代人努力的時間,絕對不及百分之一!雖然古代資訊、器具不簡便,但對修行超越生命的體驗,是不用完全假借外物的助力。絕對不是古人不懂現在所耍的花樣,研究內玄經內容就夠精采,精通宇宙界生命天文的奧秘,這種超越現代科學的理念,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但現代人卻連搞個身體健康就有不少的問題?這裡我要重複的申明提醒大家,解開中國道家文化的深奧,絕對不離現在個人生命的本位,不能站在怪力亂神或超越心物的觀點去研究,否則,絕對不能通關達竅,尋找出真實生命健康的軌跡。
道家演化成為道教及民間諸流的信仰,許多是屬於不實的觀念,這是學者應當具體研究突破的盲點。在我們的社會裡,存在太多未能考據的傳說,有時還是憑空捏造的神蹟,或人為刻意的塑造,這些都必須仰賴教理的學習教化,才能不攻自破諸等修行疑惑的阻擾。
道書明白指示,欲求道家明師,務必心存善念,心誠則靈,靈則感通神明,方具足學習高功的機緣。
原文:唯謹唯密,有違則考臻,能勤能篤,久順則福至,福至積德,與道俱存,太一尊神,「諱」務「猶收」,字歸「會昌」,一名「解明」一名「寄頻」。
唯謹唯密,謹密不是不能說,修行具備嚴謹的態度,才能養成細緻的觀察力。密行,指緊密相續的練習。修道家秉持謹密,就是要求自己最嚴格訓練的督導。
有違則考臻。即在進行中發現有阻擾時,務必採取真心的檢討,以能尋找到真實答案為目的。
這樣要求自己,反覆的練習,勤勞及篤實的嚴謹態度,日久自然順便,逐漸地與道相合通達。
前賢的大慈大悲!為使後學能夠順利的修道,明白地說出太一尊神的秘密,這裡要求不能隨便對外洩漏的,尤其是傳教外之人,不懂教理宗旨,隨便的批評指論,這都是修道人所忌諱的。太一尊神,諱猶收、字會昌、名解明或寄頻,已經明明白白的將心法,道盡藏於諱字之間,諱是隱藏的秘密,使學者藉由練習時冥想持念,慢慢的體悟出諱字之中的道理。道德經說:「道本無名,強名曰道。」真道不是用嘴巴或文字說出來的,唯恐大家智慧不足,錯解文字的意思,所以用諱字來作解答,這不是文字遊戲,或索圖尋寶,前賢說修道:「修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這裡我們要提醒學者,不能諱字上解道,但可以從諱字姓上解悟用功的心法。按此太一尊神為譬喻,諱猶收,用於收散亂心智的機制。字會昌,用於心神交融時產生的昌明境。名解明,當精氣專一後,若有發現光明境時,務必了解此光明的來源,所以需要有解明的智慧。解明亦能解釋為不可執著於光明的意思。往下看,就有講到光境的事,恒見太一尊神,光象煒燁異常,在己左右,或坐或行緩急,日夜諦存不忘。這個時刻的境界,不能有任何意念執著的干涉,否則就錯了,所以需要解明,意味著拋棄那光明的障礙。
當然證得太一光明境時,光明的出現,有時是能隨俟在左右,但有時卻不能,為何呢?接下來就說:不能晝夜恒存者,可夕存之,在己身「六合宮」中,入兩眉間,袪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洞房南明堂;北是「六合宮」;上有「太極宮」,太一晝居「太極」,夜居「六合」也。
講頭部的六合、明堂、洞房之處,就必須了解這個頭腦的構造,對腦部的區域分法作較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掌握整體技巧的要領。因為需要具備煉氣及存思的基礎,在熟悉身心的體驗中,才能完全了解它的連貫運用技巧。其他各門各派中已備載,對頭腦的練習法,也有它不同用日月冥想的見解方法,所以這裡我們就省略不作他解了。
最後提醒學者,常能存此,功行日新,魔不敢犯,若不知太一,空行功德,為邪所破,德業無成矣。學者求成「存一」為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