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心理相互糾纏
常使金烏歸月窟,莫交玉兔離天根,大都片響功夫到,一粒金丹入口吞。
道生神現,則精神覺性高照,能照破邪妄不實的幻象。因此,常使金烏歸月窟,金烏是陽氣,月窟是陰氣,就是陰陽融合的意思。觀照的功夫是長期培養的,這裡指出學人不能太急躁,為求好心切,往往是事倍功半。莫交玉兔離天根,傳說中玉兔是月亮裡的寶貝,玉兔是陰精之化,亦是陽氣的肇化;天根是指腦部之處,指人的心根念處。所以玉兔不離天根,就是指觀心法門,覺照讓心專一致,不讓它給跑掉的意思。學人如此的用功,就會在片響時功夫到家,片響指一剎瞬間的功夫,能有金丹入口吞。這裡說金丹,為何不說銀丹?或說是鐵丹呢?金丹屬於肺氣所化,肺主金,所以稱此化氣為金生之丹。丹是指竅所生,人體氣竅中的精氣。
先天一物分為二,無象無形逐念生,百姓不知為日用,聖人能究與時行,不增不減居中道,無去無來守一誠,萬境目前皆幻化,從教紅紫亂縱橫。
從時間上看先天的觀念,現在就是屬於後天,先天是指以前;現在也是未來的先天,所以先天非前非後。修道為何要分先後天呢?按現在的時空談論以前,主要是指出生前的根本性處。但根本性處非談論父精母卵的時期,而是生命之本源。
先天一物分為二,無象無形逐念生。先天一物分為二,並非先天一物有二種分別性,這是藉由易經太極生二儀的演化說明,此二是為陰陽。說此陰陽之意,就是要說明先天一物之道,讓人不要沉迷於陰陽的現象、形狀,所以說無象無形逐念生,這種分別完全是自心所生的分別意識現象。這裡說明先天的重要性,亦為修道之根本性處。
明白修道之先天,即是當下的一念,常人是不知為平時日用,但聖賢卻從來不曾離此當下的一念,保持在先天根本性上處。先天性不增不減居處中道,無去無來,從來都不會作任何的改變,過去是這樣!現在是如此!未來也不變,但重點是「守一誠」戒。為何要守此一誠呢?端看萬境目前皆幻化,從教紅紫亂縱橫。若非「達一至誠」為戒慎,萬境的幻化,就會讓人眼花撩亂,莫衷一是!這箇一誠太難了!不少修道人真修的不錯,就是無法看守一誠,最後被萬化幻境給迷惑,才有萬紫千紅縱橫交錯的魔境擾心!
再說先天的生理方面,這就關聯少陰經心腎器官的功能。在中醫學傷寒論:「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在疾病的傳變上,由於致病因素和體質的不同,少陰病不但有從陰化寒的「寒化症」,亦有從陽化熱的「熱化症」。
醫經云:少陰病亦有急下三症:(一)口燥、咽乾。蒸灼津液,腎陰損傷所致。(二)自利清水,色純青。乃是燥實內結,迫液旁流所致。(三)腹脹,不大便。乃壅滯的程度甚。此三症與陽明經急下三症近似之理,唯有經脈有別,其出現的症候稍有差異。
初學打坐者,包含練習後,尚有口燥咽乾的生理反應,皆是體質虛差或練習不當導致!尤其是原有腎臟病患,初期的練習,特別有此口燥咽乾的情況。
第二類型自利清水,色純青。在密宗的氣功練習法中,最容易出現此類的生理反應,這就是體質已有燥實內結多年的毛病,在練習之後,出現的生理現象。
至於,第三類型的生理反應,與陽明經近似出因。列舉少陰經主要提醒學者,先天氣的轉化重在少陰經,所以煉氣家若非能節慾少淫,反利用陽氣初生時,轉作淫欲亂液混濁,那唯恐幾十年的練習,仍然無法修得正果。
橐籥吹噓藉巽風,一陽纔動用神功,黃婆騎虎歸金闕,赤子乘龍下玉宮,日會月交明晦朔,水升火降應屯蒙,玄機運轉全三五,立見靈丹滿鼎紅。
橐籥吹噓描述身體氣機的現象。類似我們吹簫控制的洞孔,就是人體氣機的氣脈道的孔穴。巽卦主風,在人體器官主肝、筋。整句說明人體器官的通暢,必須藉由氣的貫通氣穴。
一陽纔動用神功。一陽來復的理念,從坤卦的陰盡生來,就是地雷復卦,一陽生於最下的初爻。坤卦亦代表人體陰多虛弱,一陽之生,陽氣初見,顯示身體轉向改變的時刻,亦是修道人用功的好時機。
黃婆騎虎歸金闕。黃婆指人體的脾胃器官。經曰:「脾胃大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柏,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通於土氣。」又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司納受,脾司運化,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實轉輸,故曰五味出焉。」白虎是肺化生氣,土生金,脾胃化氣補充肺氣;金闕是指肺,所以說黃婆騎虎歸金闕。經曰:「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由之宰輔,故為相傳之官。肺主氣,氣調則藏腑諸官,聽其節制,其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肺氣得調,方有赤子乘龍下玉宮。
赤子是心,赤色為心之本象。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神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乘龍的龍是肝,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為震卦,壯勇而急,故為將軍之官。肝為東方龍神,龍善變化,故為謀慮所出。」玉宮是指會陰,亦指藏血、心中之處。
從食物化味的整個氣運作次序,接著,日會月交明晦朔,水升火降應屯蒙,玄機運轉全三五,立見靈丹滿鼎紅。
	日會月交明晦朔,指精血氣之交會,晦朔是滿虛的意思。前面的赤子乘龍下玉宮,令水升火降如同屯卦象 ,蒙卦象
,蒙卦象 。玄機運轉全三五,三五就是十五的月圓,指氣滿盈的情形。主要是精氣神三統一歸,氣飽滿立見靈丹滿鼎紅,這箇鼎在丹田處。但必須謹慎丹田不盡指在下丹田處,一陽氣充盈如同卦爻是由下而上的充滿,然後轉由上而下降的填滿。鼎紅是指熱氣能量產生的生理作用。
。玄機運轉全三五,三五就是十五的月圓,指氣滿盈的情形。主要是精氣神三統一歸,氣飽滿立見靈丹滿鼎紅,這箇鼎在丹田處。但必須謹慎丹田不盡指在下丹田處,一陽氣充盈如同卦爻是由下而上的充滿,然後轉由上而下降的填滿。鼎紅是指熱氣能量產生的生理作用。
又有二五之合,經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薄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有生之初,陰陽二氣個有其精。精者,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五行之最初。故萬物初生,其來皆水。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是也。」這個兩精是指陰陽。相薄是指交媾。易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兩精相薄。」因此二五妙合之後,宛然小天地矣,故云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人之生,以氣養形,以形攝氣,氣之神曰:魂。形之靈曰:魄。生則魂載于魄,魄檢其魂。死則魂歸于天,魄歸于地。魂喻諸火,魄喻諸鏡。火有光焰,物來便燒。鏡雖照見,不能燒物。
夫人夢有動作,身常靜定。動者魂之用,靜者魄之體也。夫精為陰,神為陽。魂為陽,魄為陰。故隨神往來,並精出入,各從其類---。
	
不如歸去
不窮父母未生身,卻去迷修受苦辛,閉目存思皆是妄,死心枯坐盡非真,
窮究父母未生前,即是修行探究生命的根本。若修道不以人生一大事因緣而修,皆屬妄求虛幻,顛倒大道。這裡嚴格的指出:不解真道者卻去追求迷途,說修受諸苦辛,假閉目存思皆是妄求非道,縱使能達死心不念的境界,亦屬枯坐孤寂盡非真道。
要知動靜參天地,需識浮沉定主賓,性命混然成一片,此時無我亦無人。
參學大道,欲知動靜,乃指生命運行生滅始末,可以參悟天地自然運行的道理。然,識破浮沉定奪賓主,就是堪破一切世塵幻象,讓自己做得了主。性命打成一片,這箇一片的意思,就是達到「一」的境界。道生於一,天地萬物歸生於一,自然無生你我之別象。
學人謾說幾千般,不遇真仙只自瞞,沙裏掏金非易得,水中捉月轉艱難,斷除六賊心方靜,消盡三尸神始安,體性湛然無一物,了知生死不相干。
王道長在最後再次的給予提醒修道者,參學遍諸法門論典,雖然已經能夠說的頭頭是道,或有幾次實驗的出入境界,若不遇真人的指點,這個真人不是指人,人就是人,凡夫的肉體個個相同,真人是指真心實體性,非此肉體的聚合變化。舉例說修道就如同砂中掏金的功夫,亦類似水中捉月的艱難,倘若不悟此是夢幻中求真,假肉體的因緣參透實體,好好的用功斷除諸有妄想的塵緣,令六根三尸達到清淨,入那體性湛然大道,混然身心無二無別,又如何得以了脫此生死的究竟呢?
參修自然大道,見著體性的功夫,必須斷除六賊,消盡三尸。六賊是指六根,即是意識下的作用現象。三尸的意思,在雲笈七籤說:「三尸三惡門,第一門名色欲門,又稱為上尸道。第二門名愛欲門,又稱為中尸道。第三門名貪欲門,又稱為下尸道。」在道學的名詞解釋上,通常人較少了解三尸的意思,道說三尸「色愛貪」的理念,分別說明對應清靜的提昇次第,若修不得消盡三尸,則有礙於神明不清之障。
另外有幾種三尸解說法,即上尸自號彭據,變化有九種,化形烏頭蛇驅。中尸彭質,號中黃,變化無常。下尸彭矯,體無常形。凡夫皆因三尸常居身中,故塞住通往清靜之三關口,修道必須除去三尸,才能飛騰升仙。道法中斷除的法門,主要即以庚申部守庚申法,及庚申夜祝尸虫法,或用甲子日除三師法、六甲除三尸法、上仙去三尸法、神仙去三尸法等。用日之秘訣,請參閱筆者在「內玄經」註解中有詳細的解說。
總而論之,修道的旨趣依歸,在於見體性了脫生死。其它出現的境界現象,蓋屬過程上的身心變化,不可執持為真,方能直超體性真諦。僅此,以本篇與同參道友互相共勉之。
	
附錄
茅山宗簡介
道教符籙科教派的三大宗之一,為陶弘景先師所開創。上清派經楊羲、許邁創建及王靈期的推廣,對未來的道教發展奠定深厚的根基。
茅山宗的起源,經陸修靜至陶弘景期間,對上清經典籍作廣泛的蒐集,同時創立對後世道教發展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陶真人終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學識淵博,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醫術本草等無所不通曉,當時被尊稱為「山中宰相」的名號。他傳承於上清派的思想,亦是茅山宗之一代宗師,隱退于茅山後,對茅山本宗修道匯整成為重要的體系理念,編撰具有歷史性的【真誥】,著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重要的道教書籍。自晉、宋以來,傳授茅山道士廣遍各地,並且將句容茅山發展立為上清派的發源地。
茅山宗的修道理念,涵蓋各派道法及儒釋思想,能稱為三教合一融通出來的產物。當時,茅山宗道士的修持區別,以出家居道館修煉為主,上清弟子及三洞弟子或信徒,則主修存思誦經法門。但,不論出家在家者,皆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同時兼修靈寶、三皇等經戒法籙,進階時主修【上清大洞真經】。
唐代時期,茅山宗經王遠知、潘師王、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宗師的努力,成為當時道教鼎盛的主流,遍極大江南北。
宋元時期,茅山宗香火仍然鼎盛傳世,至元朝之後,方與正一道派合併為一。其實道教三山符祿的傳承,閭山派乃由靈寶派繁衍而傳有江西閭山派,因此稱為閭山派。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敕令龍虎山、茅山、閭皂山為經籙三山,方有道教三宗鼎力的局面。靈寶派自陸修靜後,已經斷掉傳承依缽,隋唐時期幾近於銷聲匿跡,直至北宋時方至閭山傳授靈寶經籙為閭山宗。
兩宋時靈寶道士的活動,已少於龍虎山及茅山的活躍。雖然該宗直到元代時漸漸衰微,但仍然受到元室的尊崇,閭山萬壽崇真宮第四十六代嗣教宗師楊伯受封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的稱號。但所存教史記載的資料,及明俞策「閭皂山志」的記述也不多,在元代的同時間裡,也併入於正一道。
	
最上一乘妙訣重陽祖師傳 清虛子錄
夫最上者,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靜為妙用,無為為丹基,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以勿忘勿助為火候,洗心滌慮為沐浴,存神定息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先天之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三元混合為聖胎,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元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聖域,頓悟圓通,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逍遙極樂,永劫不壞,即大覺金仙之位也。
至道原來不易傳,窮微究理了塵緣,山頭水降黃芽長地,地下雷升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風細細捲青煙,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虛無太極圈。
入道三歸戒文
第一戒者,歸身,太上無極大道。
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
第三戒者,歸命,玄中大法師。
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徹。
第二戒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氣臭腥,易有渾濁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薰之屬,濁注玉神藏府憤憒。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慾搖動五神,傷精喪氣體發迷荒。
太上三戒
第一戒者,諦識因緣,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諦守少私,勿利我損物。
第三戒者,諦習勤行,勿混俗失真。
五老帝君五戒文
第一戒者,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
第二戒者,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
第三戒者,鼻不貪五氣,用法香遣俗穢。
第四戒者,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
第五戒者,身不貪五綵,履勤勞以順道。
八戒文
第一、 星解五行備修五德。
第二、 習五事不可無恆。
第三、 平理八正行藏順時。
第四、 明識五紀與氣同存。
第五、 審皇極上下相和。
第六、 修三德期會三清。
第七、 決定疑惑化偽為真。
第八、 考校徵驗,消禍降福,煉凡登聖,無負三尊。
三訣文
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機關,不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慼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
二者、曰緣,因循動靜,內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誤物損而無傷利而無害,識本之末,無邪疑也。
三者、曰勤,謹慎心口,嚴敕身神,聞聖尋請,受教遵承,增廣善緣,斷絕惡因,正見子精,進無退,不違師,自任不漫信,浮隨不驕怠,亂群不茍執干眾,不藏真出偽,不有始無終也。
	
道家茅山丹道協會網站 http://www.vastitude.org
本協會會訊、最新活動消息以及道家修練的文章精選
中華道教網 http://www.taomen.net
台灣地區最大的道教入口網站,為您介紹各地區道教團體、人物
專業命理五術服務網站
	
n 修道是無價之寶,修身養性為性命之根源。為使正統道教法門,發揚光大利益群生,渡化人心清靜,人人知道而行,歡迎贊助本書之刊印。
請以郵政劃撥方式助印
戶名:中國道家茅山丹道協會
郵政劃撥帳號:18808872號
*助印者如需索取收據供申報所得稅用,請註明於劃撥單上。
※凡對本書有任何意見或指教,歡迎洽詢本會。
電話:(02)2633-0084傳真:(02)2633-4300
※ 作者:李貢銘 (kmlee@vastitude.org)
※ 編輯:江大欣 (alfredc@driller.idv.tw)
※ 發行:中國道家茅山丹道協會
※ 會址: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11巷1弄2號5樓
※ 出版時間:2003/11
蕭左松5000元 無名氏2000元 新生活無線計程車6000元
邵守惠500元 李建賦500元 李思瑩500元 李珈絃500元
林紋如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