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陰陽未判元無象,日月相交豈有情,君更要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
通常講陰陽的道理,大家會以為是講鬼神,或說有形為陽,無形為陰。陰陽未判元無象,元是道之根源,亦是陰陽之體,無象無生之混沌無極境。若從易理太極生兩儀作解,就能了解陰陽未生之前,涵蓋太始、太初、太素、太易。從日月相交說起,若是修持這個身體,就是指假身體發生氣機的現象。日為陽,月為陰,或日為氣,月為血。日月相交作用,即指氣血交融的現象。日月也能譬喻為人「性」、「情」之交,這也是修心養性的重點,所以說日月相交豈有情?性情是一體兩面,是分非離的融合體,原本無法分別的,此說道盡不能執持在日月相交的情況,蓋屬於短暫非真實的生理現象。
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所謂綱紀,乃總指大德敦化,紀小德川流。陰陽交互雖善變,六十四卦之變化雖眾,卻也是由陰陽之配演化而生,靡不統于陰陽為根源,故為變化之父母。萬物陰陽異性相吸交互,則物生流行,故有三十六宮皆是春。陰陽相隔,則物死。陽來則物生,陰至則物始。萬物之生殺大權,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神明之府,變化不測之謂「神」。品物流行之謂「明」。蓋神明所居之地,亦由此陰陽處生變演化。
這裡提到「中天日午正三更」,不是指固定中午太陽高照或夜晚三更時刻作修煉。傳統煉氣家講究時間及場地是有緣由論據的;中天日午是指陽氣生起契機的真消息,而逢正三更是指「血氣相交」及陰陽融合的生理時機,皆有生理機制的反應功能。道家修煉極為重視把握日時精血的流暢,日夜陰陽從來不顛倒,以精血各歸五臟六腑,通順無阻為修持信仰中心。陰陽交會即氣形,內經云:「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談到日月?又使我想到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從古傳至今,道家修煉法門中,不少旁門左道談論「採陰補陽」之術,而且誤解身心日月之義者,功法利用清晨面對日出修煉,以為可以吸取太陽之精。又誤將四象太陽之陽氣,當作日出的太陽修煉,這樣的修練法,恐怕須謹慎紫外線的輻射傷害眼睛。縱使是初旭東昇的陽光,皆是不離養生家為接體內陽氣袪陰的論據,並非真是太陽光能賜給的力量。若以現代人生活的忙碌,身心俱疲的操勞,能夠每天早睡晨間早起,當然可以改善身心的氣血狀況,此理亦是養生家最基本的概念,不足為怪!以為太陽有神。
講到月?月球自身不能發光,月光皆緣自於太陽的光照射,月光的「望朔」作用,與地球引力有關,而且與人的血氣升降道理類似。月陰無光,如人無血,陰血不足自生,需仰賴五穀雜糧化氣生血;血生不足以行,則仰氣動以行。故,道家講究月氣修煉,乃是養月陰,即是指養血循環的功夫,指營血得以運行有所歸,血行必須藉由氣動,氣行血方能走動,經曰:「氣通,則血活。氣為血帥。」這就是日月闔闢相映,相交融合的作用。
在中醫學【金匱要略】有「五臟風寒死藏」篇,其對五臟罹患風寒及死藏的解說,可以作為煉氣家基礎練習參考的資料。雖然內容唯對疾病的解說,但入道煉氣之先,主要在於「袪病」,病離氣順,病未除仙不成,亦是建立養生的概念,不妨列入修習參考的範圍。
肺:
	(1) 中風,口燥而喘,頭運而身重,冒風而腫脹。
若發覺修持過程,尚有口燥或呼吸氣短促,頭暈身重,頭髮少許微動,腳氣浮腫,這表示肺臟有風氣未消除的障礙。
	(2) 中寒,吐濁涕。
修持過程,尤其是靜坐煉氣後,若是有口吐濁涕,濁是混濁的口水,涕是清的口水,或清多濁少,或清少濁多。則表示肺臟尚有寒氣的阻礙。
(3) 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
肝:
	(1) 中風,頭目閏(目部首,動掣),兩脅痛,行常僂,令人嗜甘。
修持過程出現有頭部顫動不停,或平時微動,眼睛乾澀,閉目跳動,胸脅氣動,坐姿腰部不挺直,稍有駝背,喜食甘味的食物。則是肝臟氣尚有風氣阻擾。
	(2) 中寒,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
修持過程,胸氣不足,時常作深呼吸舒展胸部,或有刺痛感,有左右轉身的障礙,食物後有吐的情況。則是肝臟寒氣逼迫阻擾。
(3) 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
	(4)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未先苦時,但欲飲熱。
修持之後,胸前稍癢,不加以按摩覺得不舒服,並且喜愛飲用熱食,才會覺得舒服暢胸。則是肝氣不暢,阻擾胸陽氣生熱的現象。
心:
	(1) 中風,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修持之後,非由丹田熱起,而是全身發熱;覺得全身無力感,或腳無力感,或有飢餓感,食物有嘔吐的感覺。
	(2) 中寒,其人苦病心,如啃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修持之後,苦口,口臭,心煩,心窩痛連背部,或背痛連心窩處,如有一物拉住者。則是心氣遭受寒氣的阻擾。
	(3) 心傷:甲、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沉,此為心臟傷所致。因此,修持忌諱勞倦、酒後、色後、病後修;心中痛,心煩,臍跳,發燒。修持在身心狀況不錯時,丹田發熱或有跳動,這亦是心氣之應,未必完全是屬於心病所致,但可以知道的是屬於心氣的作用,謹慎觀察即是。
乙、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遺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狂,陽氣衰者為癲。這種現象在道教修持中較為常見,特別要留意血氣衰者,若非養足血氣,修持上障礙特別多。此則若存有畏懼心,合目出現有影像,睡覺常作夢,有時飛高,有時遊地府之類;陰氣衰之狂,則喜愛操刀弄血,令性達狂至高亢;陽氣衰則腦內意念常有浮游諸多影像,自以為通靈,故有裝瘋賣傻,靈動搖擺等不同的姿態發生。心傷者,若再參雜宗教妄想,或曾遭遇感情挫折,則最容易使得魂魄不安,變得通靈人。真正的通靈神聖,必無此說諸有病態,此等有關通靈之詳細資料,筆者另有編著解說。
(4) 死藏,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
脾:
	(1) 中風,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閏閏而短氣。
修持之後,全身發熱,除有心氣之外,亦有此脾氣引起;暈暈近乎迷糊,腦袋空空稍有醉意;腹鳴脹氣,身體沉重;眼皮厚重,跳動不定,呼吸短促。此皆為脾氣為風氣所阻擾。
(2) 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節節狀如搖者。
	(3) 脾約,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堅。
這裡問題最多,亦是修氣家最常遇到的生理現象。過去曾經有道長對此作生理上的解析,認為大便堅燥變小,以為是真陽氣所化,不知是胃陽實,胃氣強約束脾陰,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導致不化津液。此症在此中醫治療上,已經明確的作講解,並且指出治療的方法,養液潤燥,清熱通幽。
腎:
	(1) 腎著,身勞汗出,衣裹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在修持時,必須謹防風吹,尤其是頭部及腳膝蓋處。若在夏天修持後,最容易有汗流浹背的情形,必須儘快的換掉濕衣服。
以前,曾經有些人喜歡找水邊或郊外打座的,就必須特別的謹慎,萬一罹患腎著症,那以後才弄得腎衰竭或洗腎,就得不償失了。
(2) 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
以上是屬於中醫學對病症的解說,修行若能理解此脈氣症狀說,那才是真正煉氣家正確的觀念,以及所論述養生修持之途徑。至於,死藏之說,按理說修道者應該精通此論,經脈學即是血氣學,道經有『黃庭』諸經為典範,皆專為此生理袪病論述。雖然無法盡學為人治療疾病診斷,至少也要懂得自己修煉的正確與否?死藏之近,必定是平時五臟氣之不足,學得這些觀念,亦能使學者多了解一些修持上正確的方法,王道長說:「陰陽未判元無象,日月相交豈有情,君更要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那就暫將此修持過程上的生理現象,當作是日月相交豈有情,屬於必修的課程,以及一些過眼雲煙的幻境吧?
這方面其它的資料,筆者另有收集註解之,待來日有緣時,再公開作說明。
	
若說無心又是空
萬物同生造化中,纔分彼我道難通,春回谷口家家暖,月到天心戶戶同
眾生緣起,宇宙萬物的生命,不論是濕生、胎生、卵生、化生的生命現象,同樣未離宇宙造化的法則誕生。按易理所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混沌未分之前,陰陽未判,就沒有世俗的區別雜心;但,一旦落入俗塵,則有你我眾多的雜陳差異心生,因此渾濁清靜墮落凡塵。
我們講究修道回歸本性,在初期練習時,心一定下來,就出現眾多的雜想妄念,然後越修就顯得越多!尤其是初嚐平靜的時期,對念雜體弱者感受尤深,老師說:「心就像是一桶水,你給它越攪和,它就越亂,越不平。」所以說:「纔分彼我道難通」。就是心的分別作用,念頭一動,原本的清靜不見了,這也就是己心弄出來的混亂不安。
初學一段時間的修煉,逐漸能夠掌握身心的默契,心也就能慢慢的平靜下來。從修持入門,排除雜想妄念,令心平靜之後,心神專注,能入清淨之所繫念處。因此,「春回谷口家家暖,月到天心戶戶同,」春回有如大地萬物回春滋長,若是沒有冬藏沉降,妄念消除,哪有新的希望產生呢?月是指心,回歸天心主軸中,了解萬物化生之理,月象光明是陽氣投射發生,令身心的默契養成,即能了解生命本體的真實性,原來就是這樣!你我之間的差異處,皆是此心的作用分別罷!即是佛家云:「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魚躍鳶飛皆此理,鶴鳴子和本由衷,浩然吾道包天地,若說無心又是空
我們常聽聞:「未修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入修之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成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魚躍鳶飛是描述初學者對境界的執持,總是難免遇見會錯修道的主旨,弄得神通廣大,是非顛倒難分。為此!三清聖境,十方法界諸仙佛菩薩,捨去自我修道的尊貴,本著慈悲為懷的心,普渡眾生!這就是鶴鳴子和本由衷的心情。鶴鳴是為氣通,子和是指血和,鶴鳴子和亦能比喻為營衛通行。
道本包羅天地,養育群生,不論是有或無,皆未離道的範疇。在修行的路上,說修無心,其實有無之心,皆是包含在道的裡面,真正的實體亦未離空性。
	
煉得金丹大道歸
離坎包藏共一家,鐵牛晝夜運河車,性歸元海生金液,命復虛無產玉葩,
在過去的修道理念中,皆必須兼修「易理」,或以實驗易理爻象為修行煉氣的規範。道統最有名氣的是【悟真篇】、【參同契】、【龍虎經】、【黃庭經】的修持,皆以易象生理氣機,作為修行典範。明道篇的作者王道長,當然也是精通此道理的行家,這裡引述「坎離包藏共一家,鐵牛晝夜運河車。」坎離之義,前面概略講過,此為重視腎氣的養煉,若腎虛,不能藏精,坎宮之火無所附,而妄行。因此有斷下無以奉上之慮,致肝氣不生;且有絕上生化之源,使之肺氣不化。蓋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闔者,動靜之機。坎納壬癸,精者屬癸,陰水也,靜而不走,為腎之體。溺者屬壬,陽水也,動而不居,為腎之用。精溺同道,因此陰水不守,則真水不足;陽水不流,則邪水汎行。煉氣家養化先天腎氣,乃是求本之化,導化上下之源,令先後天體用互補兼得之。
那麼鐵牛晝夜運河車?中華民族或屬於部落民族的某些修行圖騰,總是喜用動物或神話為義象,主要在描述修道的過程;就以鐵牛來說,就是「坎離」的化身,亦是人性情的作用,坎離屬性為水火。用牛的意義,同時重視鼻孔的呼吸吐納法。我們看馴服牛性,就牽住在牛的鼻子,牠就會被訓練的聽懂人話,而且能夠幫農人耕作。譬喻人血氣的調伏,必須呼吸順暢之義。然其錯解道家的人,以為太上老君的獨角青牛是什麼怪獸?頭上的獨角,是指引修煉氣達頂上,最後的氣轉化昇天技巧;青色的牛,青色是肝氣所化生,肝主風氣作用。呼吸通順時,必須能降下,才能轉化上升。這就是為何盤腿而坐的原因?雙盤腿夾住會陰處,不使氣散奔走,令氣專能下達通雙腿,腿氣一通,由下轉上沖頂百會,頂氣火候足,再轉化下降,端賴有如馴伏牛性的牽引。因此道家化一隻鐵牛就能修煉成仙,用心思為牛用力耕耘的道理,亦不難理解藏傳密宗,把生理圖表膝蓋處,畫上一隻牛是什麼意思。
性歸元海生金液。修道已將性情煉化,日夜相繼未分未離,逐漸就能性歸元海。性是屬化生元,生命主有屬性;生理五臟六腑亦各有屬性,譬如肺屬金,肝屬木,心屬火,脾胃屬土,腎屬水等屬性的分類,經過煉化之後,臟腑精血充足,各有所歸,就是歸元海。元海指為本原之元氣,元為氣,海為血,五臟六腑應當所歸之地。若上推陰陽之道,內經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皆言先後天互補交會的作用。
因身體各器官臟腑得有所歸,化生金液,這個液是血,亦是五臟肺金化之水。在生理氣機的觀念中,五臟各能生液,因為臟器調和而生精液,但若化不掉的液,阻塞停留在體內,就變成腫瘤或穢物。經曰:「肺為涕,肝為淚,心為汗,脾為涎,腎為唾。」初學,靜坐時口內生津甘甜,這是脾氣之化,亦屬金液之類。另從【湯頭歌訣】的『甘露飲』看甘露,宗教常說甘露,甘露即是金液,若尋藥用組合治療,探究甘露之由,亦能略知一二消息。甘露複方的功效在治療胃中溼熱,方義的註解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甘草、石斛主為平脾胃之虛熱,清而兼補;黃芩、茵陳主胃折熱而去溼;枳殼、枇杷葉主為抑氣而降火。探以甘露方義之生化,同樣能明白煉氣養生之理趣。
生命的微妙,精液是生了,必須將它化掉,就是氣化的作用,精血在各臟腑中,能夠具有氣化的功能,這樣才能維持生命的運作,但這是身心煉化及衰老的過程,必須懂得下一句的:「命復虛無產玉葩,四象合和歸一土,五行攥簇結三花,」四象就是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經脈太陽膀胱小腸經、少陽膽三焦經、太陰脾肺經、少陰腎心經,此四象皆由一陽一陰、一表一裏所管化之。修煉掌握精液一生的階段,煉精化氣的要領,在於回歸虛無之前的修煉,此時此刻,不能有意用意的干涉,否則不但不化,甚至有停留成諸定陰病的情況。許多學者,蓋由此處陷入學習的病況,禪修說名為禪病,或名之為著魔。
在修道來說「性歸」最難行,道是知易而難行。修煉後身體金液雖已生?但人性及體性是最難平,活在此人生中顛倒反覆的性情,若無法通達道元究竟,明白大道所指之根生處,縱使修煉千百年,終歸黃土化為塵,而非仙家所指之駕鶴歸仙。因此說命復虛無,明白指向現有生命的根元處,虛無是真空體,空性生妙有,道理明白之後,這是指引道門方便依歸處。
將入道的觀念釐清,這箇身體仍然未離世塵的束縛,講一堆的大道理,人食五穀焉能無病,活著輕鬆真不是簡單的事!尤其保持身心健康生氣活潑。對已成家立業之後講修道,那麻煩的事就更多且繁!按照四象合和歸一土,五行攥簇結三花。四象是心肺及肝腎的統稱,五行在生理結構上,是指腸胃雜納食物的作用,保持腸胃的乾淨通暢,使消化傳輸的功能作用能達順暢。那五行所指除五臟之氣,就是五穀五味的化氣傳輸通道,重視於納脾化氣。
三花則是指人精氣神,亦是五行臟氣所衍生。當然這是身體健康的養生概念,還得繼續保持運作,靠著持之以恆的耐心溫養,令身心功能平和為主。
如如默運周天火,併出金花滿九華。
如如則是按照前面的修煉方法,持續的溫養修持下去。如如有如實、如理、如法之義。佛家則有真如、如來之說,即指無生無滅常住不變的本體。故,如如默然運作人體小周天之真火,大小周天就是環繞身體形成循環的意思。火則有分為子母火,在道家則有相火及君火之分,進而轉化為陽氣的「水中真火」、「火中真水」,但重點在於如如的默運下手。這個火亦不能不辨別?不然恐怕不是迸出金花,而是火毒病花?這裡就列舉中醫本草備要對火的說法,提供學人參考:
1. 治上焦火證,壯水以治「火」也。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腎虛則「相火」上炎,此喉痹、咽腫、咳嗽、吐血之所由來。潮熱、骨蒸,亦本於此。
2. 蓋胃熱失下,衝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斑。
3. .丹溪: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
4. 丹溪: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治「相火」,其痰自除。
5. 時珍: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
6. 「相火」寄於肝膽,有瀉無補,瀉其邪熱,即所以補也。
7. 腎虛則命門火衰,不能薰蒸脾胃,脾胃虛寒,遲於運化,致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嘔涎泄瀉,如鼎斧之下,無火物,終不熟,故補「命門相火」,即所以補脾。
8. 楊梅瘡古方不載。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其他經,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
9. 火有虛火、實火、燥火、濕火、鬱火、相火之異。虛火宜補,實火宜瀉,燥火宜滋潤,鬱火宜升發。濕火由濕鬱為熱,多病跗腫,經: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病跗腫解屬於火。宜利濕清熱而兼補脾。「相火」寄於肝腎,乃龍雷之火,非苦寒所能勝,宜滋陰養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10. 諸病之中,火證為多,有本經自病者,如憤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有子母相剋者,如心火剋肺金,肝火剋脾土之類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則移熱於大腸而泄瀉﹔心火煩焦,久則移熱於小腸而為淋宓之類是也。又有別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當從其重者而治之。
11. 時珍: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言,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所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一為體,一為用也。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系著於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內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
12. 過飲則相火昌炎,肺金受爍,治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嘔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膽因火而忘懼,腎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勞傷蟲膈,癰疽失明,危害無窮。汪穎: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醉飽就床,熱雍三焦,傷心損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動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朱子:「以醉為節可也」。
從以上中醫對火的解釋清楚吧?弄不清楚此火之來去自何處?屆時是火冒金花,熱毒攻心,流入腎命,自傷性命!迸出金花滿九華,金花是精氣神充足的神氣花。九華是九竅清明通暢,指九竅之精氣充足。另則是留意陽明經(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亦多為陽氣偏亢邪熱極盛的症候,陽明就是太陽經及少陽經進一步的發展經脈,尤其是病症的傳變時,一不留神則有燥熱亢盛或燥熱府實的現象。煉氣家最怕認錯境界,一旦有了迷誤,陽氣與氣熱難以分辨,則轉氣熱為熱毒病。
陽明經有急下三症:(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恐是陰液有消亡之慮!(二)發熱汗多。乃為裏熱蒸騰,迫津外泄。(三)腹滿痛。乃是腑氣不通。此三是陽明經病症極為危險的症候。僅就第一類急下症,最讓煉氣家擔心!初學者,煉氣幾天後,最容易發生有火氣上蒸的現象,若是原本腸胃虛弱者,氣不煉還好,練習之後,晚上睡覺闔不了眼,眼睛看出去類似有霧氣不明的影像。過去初學時,無人說明此為內虛火氣蒸使現象,加上信仰心的作祟緣故,就會讓人在入睡前眼閉,產生類似透視的影像錯覺,以為此是神明鬼魂的出沒!
第二發熱汗多,若打坐時,特別要留意汗多的情況,尤其是夏天打坐,不可以吹風,某些人喜歡郊外打坐的人,尤須謹慎小心防患!汗多必陽虛,汗是血化,在前「性歸元海生金液」已經講過了。
第三腹滿痛。在學打坐時,較不易有此現象,除非是腸胃極虛之人,平時不注意飲食習慣,才會造成腹滿脹痛的生理情況。
接下來,我們再看中醫學對九竅發病的解釋:
心熱則火自生燄,肝熱則木自生風,風火相搏,膠痰上壅,遂致中風不語。中風、中臟者重,多滯「九竅」。中腑稍輕,多著四肢。若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為中經絡,為又輕。初宜順氣開痰,次宜養血活血,不宜專用風藥。大抵五臟皆有風,而犯肝者為多,肝屬風木而主筋,肝病不能榮筋,故有舌強口噤、喎斜癱瘓,不遂不仁等證。若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吐沫鼻鼾為肺絕,髮直頭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者,皆不治。若止見一、二證,由有可治者。
察以上九竅的通阻,以便於順時對治修行之。九竅之眼二、耳二、鼻二、口舌、肛道、溺道共為九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