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教孰二孰一?!
學道先明精氣神,成全三物道方親,說無話有皆為妄,究本窮源始得真,中正不偏存一念,圓明自在絕纖塵,君還達此玄中妙,三教都歸我一身。
敝人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創立《中國道家茅山丹道協會》,在創立之初,不少的友人與信眾無法諒解!尤其是前佛教的同修們,他們認為佛道信仰應該有別,不應該把佛教與道教混為一談,這對初修者,應該是如此。有關這方面的解釋,我會在編著的空餘時間,將研究宗教心得的記錄,尤其將佛道綜合相關的差異性資料,做出較為詳細的說明。
此時、希望當您看到這一篇資料的因緣,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修行的「一大事因緣。」佛道共通的理想,主為解開生命的始終,作出各種實驗的考證。
古今宗教的紛爭,緣起參雜許多因素,門戶之見,首當其衝,在此則不多加論述,僅以研究中華民族「明道篇」的資料,因為內容的詮釋,類似與現代宗教信仰的盲點有關,故筆者嘗試以【明道篇】為解釋信仰的正確觀念,粗淺的敘述內容,均按拙見未加以引經據典,這是屬於敝人體會心得記錄,平時因為事務忙碌,在未完成個人宏願的方向指標下,無法另外抽出空檔時間,做深入引經據典的考證工作,希望讀者能夠諒解,並且尋找正統道教的有關資料,作為較深入的參學佐證。
對明道篇的內容做解說,「學道先明精氣神,成全三物道方親」。歷代中華道統對「道」的解釋,出版不少各種的詮釋資料,在此姑且把「道」看待為生命的本來真面目,亦為生命的實體,乃是人生真善美的最終目標。那麼學道先明精氣神的這一句話,道家稱此為三寶,就可以解釋為:「為達成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明白精氣神的重要性。」
精氣神在修道的修煉過程上,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亦可視為人生命的三大基本元素,在修道及中醫學書籍裡,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概以「精氣神」之修煉,作為達到最高目標的途徑,「道」究竟是什麼呢?精氣神又是什麼呢?
若以身體的結構觀念來說,精氣神是整體生命的組合物,而三者是屬於獨立體,亦是結合體,缺一不可。精包含肉體的所有組織器官;氣乃是生命運作出來的能量功能;神則是主導思想的靈魂組織體。因此,必須「成全三物道方親」,就是指令身體之精氣神貫通為一,此時是具備入道的基本條件。「一」即是道,道歸統為「一」。
初學,修道家為使達至「道」的境界,修持各種法門,有人認為一切歸空,亦有人認為一切是有,因而,選擇入門有修空或修有之不同說法。這裡接著說:「說無、話有皆為妄,究本窮源始得真。」入道理念不可偏離正道,妄論偏重在「有無」的修持法上,修道以探究生命本源,方是它的真正目的。那應該如何修行,才能了解生命本源呢?即以令學人首先秉持「中正不偏存一念,圓明自在絕纖塵。」,中正就是中庸之道,不偏左也不偏右,或不偏有,不偏無,即以行持於中觀也不執有的態度。中道思想裡涵蓋有平順之意,修持技巧在於一念的圓明。若按修持心法來說,存「一念」就是集中心神,屏除雜念,達到專心一致的功能。因為專注一念,念至清淨,逐漸能令心神圓明自在,但基礎是講究令人保持精氣神的統一。圓明自在的覺性一生起,則能絕滅微細的雜想,漸達清淨至高的境界。
若學人務實修持這箇「中正不偏存一念」的法門,即能如明道所說「君還達此玄中妙,三教都歸我一身。」了解箇中奧妙旨趣,等於已經通達三教之精髓。三教指「道儒釋」三家。這裡特別強調三教的修行道理,千萬不可誤以為是道教為了統一三教而分別說的,這是有歷史典故的,當時三教的鼎盛,絕對不減於現代的宗教盛行,主要是因為當時宗教紛爭及盲修瞎煉的人太多,所以才有明道篇的著作解說誕生。大道理念下,最重要是讓人不要有教派的區分,大有廣泛無邊及宇宙天地的意思。倘使不同的理念修法,分道揚鑣,分化人心的團結,這就不是大道或成佛行者應有的理想,因此說大道無私。
	
有為無為,一心不亂
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
道家修持以自然無為為修。但自然之說,不是都不管它,亦不必假以修正為自然?在道家中所說的自然是「一」,是「性」,是「玄」,是「德」。【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天、地、人的一切活動範圍皆不離自然無為。泛觀,現在人所修的無為法,概以入有為之造作為無為之說,已經完全背道而馳。因此指出執持無為,亦即屬於有為法。亦是屬於入道的基本概念。
有人問有為、無為之區別,是否就是指此心的執持有無?若按因果觀念作描述,基本上有則能生,無雖無亦是生,此未離心意識之生,皆屬於有的作用範圍。但心念的執持,有則能生,無亦能生。按大道理念深入探討其義,有無皆是後來話,就是偏離中道的二邊道;有非實有,無非實無,有無是相對存在的,並非道所指之「真空妙有。」因此學人不得不辨之正。
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
得意不是指得意忘形的意識型態行為,而是能夠心意相通,達通心志為一的自由意念。心裡想的與行為能夠貫通為一致,這才是得意的意思。得意忘言,這個忘是坐忘,當下袪除達清靜的意思。因為心神貫通,融合為一,而能屏除妄想達到了悟徹底的清淨。若非專注達到忘言的境界,反則,就會執持外在假象為真,與凡夫無別,執相不放就是轉為昏迷。因為物質世界是隨時變化不定的,唯有真道實體是永遠不變的。譬如靜坐修持清淨諸法,若無法達到忘我的境界,反而執持在身體契機的變化,誤認這些生理現象就是真實的,那就會慢慢變得昏庸迷糊,修煉到最後的成果,並非真正的「得意忘言」,反變為泥塑執著於假象,當然會心隨境轉,產生事理不明的昏迷愚癡,亦是造成行者心智患得患失的主因。
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
修道妙法,嚴格地說,就是不違背天地自然的法則為基礎。大宇宙說天地,人身類似小宇宙,屬於一個小天地,這方面的理念,經過中國醫學的考證,歷經幾千年的驗證,絕對是可信的理念,現代醫學界的研究發展,已經將心理學融入醫療的範圍。在道家的教理概念中,概以人身視為小天地、小宇宙。因此,說身心靜定包天地,身體是有形物質,心是無形,心物修入靜定之中,就如同陰陽融合包羅天地,但這個天地是指人體的小天地,而不是大宇宙的天地。
初學者,對此多有不辨?以為稍有初淺靜定,就能夠包羅大宇宙的天地,幾乎都是停留在下意識作用,就是近乎病況歇斯底里的神經錯覺。這裡說明靜定功夫的養成,乃是身體水火融合中和的基礎,現代的觀念就是健康的基礎,達靜定方能使體內之神氣活見,腎氣上升調心,心氣下降合融。但許多人修道拼命的找尋神明靈感,而不知靜定與神溝通的正確管道。神氣沖和,沖和不是對立的不和,水是性,火是情,性亂不歸情專,火亂四竄,散氣不歸性,故有不和之沖。這個沖是指身體血氣脈的融合作用,現代人說是「化合」功能。沖和亦是指身體從上至下,從頭至腳的氣脈貫通之意。若是講氣脈作用,就是指衝脈和順之象。佛教密宗對沖氣的分法,則有上行氣、下行氣、左行氣、右行氣、遍行氣等說法。
血氣化合會坎離,血氣就是心神及腎氣。在先天八卦來說坎離為橫中,但在後天八卦看坎、離是上下的關係,按照沖和的觀念來解釋,即是後天八卦之上下氣相通的意思。整句話在說明靜定能修調神氣,神氣沖和,方會坎水離火既濟之功。按內經的理念,坎水是指心中真水,離火是水中真火,概由心腎之水火達既濟相通的意思。因此可知,靜定神氣是主導水火既濟的調化劑。現代工商社會的壓力,造成許多人的心臟病或高血壓、腎臟病者,概因心神渙散不調導致,果能了解箇中的道理,亦能有改善病況達養生的效果。
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
在這句話中可看出,當時修道風氣的偏差處,其實與現代是差不多糟糕?修道的真妙訣,還是少有人知!修性即是順氣,性純精收能化,氣順即能安身,身調亦能心安,這是性命雙修的奧妙處。若有偏離修命強身,則命強性烈,徒有萬夫莫敵的強勢,亦有夭折暴斃的危險!或偏離修性者,雖心能澹泊名利,不與人爭樹敵,卻易心強身弱,體弱多病;性命融合,身心體力行,生命實踐的力量,如同天地之大,這是道家精神,秉持無為自然大道的理念。行人當知,性雖無象心能變化廣大,身內之造作思惟,亦屬狹隘的心天地;身之如何強壯?亦無法脫離生物變壞滅的結局!所以有此篇作者,感言的說那幾人會得,幾人知!
	
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
玄關一竅最難明,不得心傳莫忘行,若識念從何處起,方知道在箇中生
在談論玄關之前,我們先就佛教禪宗說玄關的資料,作一番的參考探討,這箇玄關一竅最難明,不只是修道教有此問題?就連當時佛教禪宗裡,禪師們對此亦有相當程度的說明,禪宗祖師都有兼修或出自道家者,當時根本無明顯的門派之見,僅列舉幾個公案給同參好友參考:
義青禪師云:「孤村陋店,莫挂瓶盃。祖佛玄關,橫身直過。早是蘇秦觸塞,求路難回。項主臨江,何逃困命。諸禪德到這裡,進則落於天魔,退則沉於鬼趣。不進不退,正在死水中。諸仁者,作麼生得平穩去?」良久曰:「任從三尺雪,難壓寸靈松。」
當時禪師的參禪,對參學玄關的印證,認為這箇關鍵無法突破,就難逃此困命?非得認識玄關一竅,否則進則落於天魔,退則沉於鬼趣,不進不退,正沉溺於死水中!死水如同迷惑的心思。由此可知,突破與認知玄關的困難,並非如此的容易,亦非三言兩語能道破的!
許多數十年作功夫的人,雖然學上諸百法門,習得諸有心法,累積像下雪有三尺之高,但還是無法馴伏那三寸的妄想心!所以成祖作佛端在明白玄關一竅,果能開啟這箇玄關一竅,縱使有如雪堆三尺之高的障礙,亦能突顯出那三寸的真性。
玄關亦為佛教專有術語: 指為出入玄旨之關門。頭陀寺碑曰:「玄關幽鍵,感而遂通。」白居易詩曰:「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碧巖八十八則垂示曰:「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普燈錄十七曰:「玄關大啟,正眼流通。」
佛教的頭陀就是苦行僧。『白居易』詩中說:無勞別修道,即指認取此玄關,非心意識的造作所生。而且強調認取玄關一竅,必須有下過苦功的人,才有機會道破玄關一竅。所以在當機敲點,須經過多年的努力修行,時機來臨,才有擊碎金鎖玄關的機緣。普燈錄說:「玄關一竅開啟,就能正眼流通,這個正眼是指佛心正覺」。
講到正眼一詞,千萬不要認賊作父!一手指向眉心處,以為上丹田的眉心為正眼處。世人以為認色唯有用眼,其實六根是相互通用;一雙肉眼看世塵諸色,以為看修道境界是肉眼能見,這是癡人說夢話!肉眼能見的視野遠近有限。然,心眼雖然是無形無相,但參雜變化不一,所見也不一定是完全對的。正眼之見,則是色非色,是形非形,正知正見能生正眼,絕對沒有超越本份內之形色可見。玄關大啟,正眼流通。身心圓明無分外,心份內的圓明本自具有,不容心外諸有形色的參雜,因此正眼所見,是色亦非色,實為是正色;是形亦非形,實為正形。
倚遇禪師:「夜半烏雞誰捉去?石女無端遭指注。空王令下急搜求,唯心便作軍中主。雲門長驅,溈山隊伍,列五位槍旗,布三玄戈弩。藥山持刀,青原荷斧,石鞏彎弓,禾山打鼓。陣排雪嶺長蛇。兵屯黃檗飛虎。木馬帶毛烹,泥牛和角煮。賞三軍,犒師旅。打葛藤,分露布。截海颺塵,橫山簸土。擊玄關,除徼路,多少平人受辛苦。無邊剎海競紛紛,三界聖凡無覓處。無覓處,還知否?昨夜雲收天宇寬,依然帶月啼高樹。」
倚遇禪師這一段極有意思!大家要用心讀取,完全是玄關用功的心法。烏雞不見了,石女遭指注,這是用功的境界來臨,與道家的修習法有關?烏雞指陰境不見了,石女就是指會陰處,說明清明境界來了。空王令下急搜求,唯心便作軍中主。空王指心王,就是漸已達空的境界,因此在空境中搜求自己的意念,此時完全是此心王在做主的時機。
接著,以當時各別宗門的用功方法,縱理舉數修行最有名的宗門,作為指引玄關一竅之處。話說,當時有名的宗門,概有三十二祖,民國七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印光法師捐資刻於揚州藏經院。其三十二祖次列如下。肇法師、寶志公、南嶽思、永嘉覺、南陽忠、馬祖一、石頭遷、藥山儼、清涼觀、寒山子、拾得、黃檗運、趙州諗、長沙岑、溈山祐、臨濟玄、仰山寂、洞山价、投子同、曹山寂、玄沙備、雲門偃、羅漢琛、法眼益、天台韶、雪竇顯、永明壽、天衣懷、圓悟勤、蓮池宏、玉林琇、茆溪森。
各宗有名的宗門風範,如【雲門三句】公案「師云: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案雲門三句,依『起信論』,則第一句為一「心門」;第二句為「真如門」;第三句為「生滅門」。(見會元十五德山緣密章,人天眼目中雲門宗部。)
雲門三句為用功心法。第一句涵蓋乾坤,為心門。指擴充心量,大如宇宙,無量無邊的心法。第二句截斷眾流,為真如門。真如為破除諸妄有,指截斷袪除妄想的心念。截斷妄想,令清淨相續流通為真如之境。第三句隨波逐流,為生滅門。若行人未解世塵假相一切皆不牢靠,則必令心隨波逐流,所以說是使心袪除生滅之法門。以上雖分三句,但專說一心的作用,亦是參入玄關的途徑。
溈山隊伍,最有名的【溈山舉米】公案說有是:
溈山嘗舉一粒米曰:百千萬粒,從這一粒生,此一粒從何處生?
自曰:此一粒,莫不輕。列五位槍旗,布三玄戈弩。」(見葛藤集下)
一粒米何處生?百千萬粒的米,亦由一所生,這個一粒米道理與道家「一」說無別;萬物歸一,一生萬物。我們初學道法時,皆有萬念紛飛的現象,但皆未離一心的化生,所以說一粒米,就像一顆心,不能輕視忽略此心念的每一個念頭,念頭一生,萬念紛飛,全是一個念頭的作用,因此假設一粒米說明念頭的重要性,反過來,即指此一歸宗的方向。
藥山持刀,﹝藥山目之為百丈下堂句。﹞師,兒時隨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此是何物?」
母曰:「是佛。」
師曰:「形容似人無異。我後亦當作焉。」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青原荷斧,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青原即指石頭和尚。﹞
藥山禪師的精神,如聖賢常言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勞其體膚,苦其心志。」修道人,秉持作務執勞,必先於眾,這是奉獻社會大眾的精神,拋棄個人的私利心,完全以大愛奉獻為修行資糧。後來,百丈被宗門傳頌的座右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種偉大的自我要求,才是我們應該效法的修道精神。
弓箭接機
石鞏彎弓。撫州「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
因逐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
師遂問:「還見鹿過否?」
祖曰:「汝是何人?」
曰:「獵者。」
祖曰:「汝解射否?」
曰:「解射。」
祖曰:「汝一箭射幾箇?」
曰:「一箭射一箇。」
祖曰:「汝不解射。」
曰:「和尚解射否?」
祖曰:「解射。」
曰:「一箭射幾箇?」祖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直是無下手處。」
祖曰:「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師擲下弓箭,投祖出家。一日,在廚作務次,祖問:「作甚麼?」曰:「牧牛。」祖曰:「作麼生牧?」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師便休。師住後常以弓箭接機。﹝載三平章。﹞
師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虛空麼?」
堂曰:「捉得。」
師曰:「作麼生捉?」堂以手撮虛空。師曰:「汝不解捉。」堂卻問:「師兄作麼生捉?」師把西堂鼻孔拽,堂作忍痛聲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脫去。」
師曰:「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眾參次,師曰:「適來底甚麼處去也?」
有僧曰:「在。」
師曰:「在甚麼處?」僧彈指一聲。問:「如何免得生死?」
師曰:「用免作甚麼?」曰:「如何免得?」師曰:「這底不生死。」
禾山打鼓。禾山一日,引僧肇寶藏論之語,示曰:「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是為真過。」僧出問如何是真過:「山云解打鼓。」又問如何是真諦。山:「解打鼓。」又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解打鼓。」又問向上之人來時如何接。山:「解打鼓。」此為禾山之四打鼓。(見碧巖四十四則,會元六。)
陣排雪嶺長蛇。這是描述以上各宗門的渡人法門,有如排陣佈局,雪嶺之高寒,長蛇之深藏,令人難以捉摸!
兵屯黃檗飛虎。黃檗門有名的老婆禪,老婆者,稱慈悲之語,取親切叮嚀之義。楊無為頌曰:「正法眼藏,瞎驢邊滅。黃檗老婆,大愚饒舌。」
木馬帶毛烹,指木雕刻的馬,就算是給裝飾上毛髮後,捉去烹煮也還是木馬啊!泥牛和角煮,即類似煮泥土塑造的牛身及牛角,還是同樣煮不出真實的味道。
禪師講到這裡,說明賞三軍,犒師旅。即指不要以為修行道破玄關,可以用供養或普通世間的功德能達到的;甚至靠著長途跋涉的苦行能夠成功的。
或打葛藤,分露布。即是專指深山野外苦修的法門。
截海颺塵,橫山簸土。縱使有如截斷諸有妄想,打消諸有清靜的障礙!還是要擊玄關,除徼路,多少平人受辛苦。無邊剎海競紛紛,三界聖凡無覓處。還是指出點破玄關的重要性,否則皆是白忙一場!
元素禪師「未開口時先分付,擬思量處隔千山。莫言佛法無多子,未透玄關也大難。祇如玄關作麼生透?」喝一喝。
元素禪師所說:莫言佛法無多子,未透玄關也大難!那到底玄關如何道破呢?喝一喝!就是參著去吧?
講到玄關一竅?道門人修行,就以為是守竅?去年有一位道友,六十出頭,不行人道,告訴我:他已經完全可以袪除慾望。
我聽到他講話的聲音,直接回答他說:您恐怕有高血壓是嗎?他回答說:我血壓高到280都不會有事!
又,修行禪宗法門者,專心繫住一念,錯把那一念當作是解脫的究竟。這是死心眼的守竅法,造成心枯死寂,境界好像是不錯!綁住念頭以為空掉了!就是身體丟不掉,結果血氣不足,隨之衰老死去!患有嚴重的失眠症。雖然求醫治療,卻給安眠藥、鎮定劑,經過六七年的長期服用,現在晚上還是睡不了覺。這絕對不是修行的目的,亦非健康的指標。
類似如此錯解道家玄關一竅的學者,真的是太多了。拙見認為若是靜修有高血壓或紅光滿面都是不對的,最後太多死於高血壓的,真是太冤枉了。所以這裡提醒玄關一竅最難明,這個竅非指身體的穴道,或專指在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部位,而是指心眼的一竅。這個心眼平時習慣亂跑亂竄,修道人為了使心神平靜,便找身體的部位或持念,作為守竅專注的法門,所以日久亂了身心理的作用。在中醫診斷學裡,就很清楚說明五臟及性情的道理,若能理解這個道理,就不難了解守竅及正確的理則方向。
亦有,女性朋友的守竅,因為專守下丹田,結果弄得血崩而死?過去這個法門必須口傳心授,不然縱使找遍身體的穴道,也弄不清楚這箇竅!
接下來,說出找竅的要領,「若識念從何處起,方知道在箇中生。」這箇認識念頭從何而來?能想,能念,能分辨的心意識作用,到底從何而生?若知道這箇東西,方能了解心眼的竅,那個道在哪裡?但不能因此守住在那一念上,以為就是意識下心念的心眼,那日久同樣會造成血氣枯竭的現象。尤其是出家眾,平時茹素營養須均勻,養成精血充足是必要的,這是入道養生的根本。在密宗的修持法中,佛父及佛母就是指精血。空行佛母就是化精血的空性母,當煉就精血充足之後,祈求空行佛母的加持,就是在煉化精血。這個道理在道家的觀念,就是煉氣化神的階段,若是不化?人的慾望參雜幻想,就會產生淫慾的作用,走上不羨神仙、只羨鴛鴦的行為。甚至有囤積不化,產生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再說,守竅、守住一念與念念不忘的淨念相繼,此淨念相繼是指已經淨化的心念,令清淨支流不間斷。雖然禪定功夫的定,必須斷除妄想,達到止住的功夫,但必須了解斷除妄念之後,能止是指諸惡處,能斷是妄想處;一念不生,雖然止住念頭,但必須與生理相應渾然達到清靜!因為真正一念不生的身心契機,不是生病不能動,就連念頭都念不出來的不生法,僅陷於死禪定,亦即是中陰禪定裡,亦非佛說究竟處。這個一念不生的境界,必須精氣神充足,令五臟血氣充滿,全身九竅清明通暢,妄念不生,一念自然止住,但止後呢?修持福報陰德不夠,雖已能止,止後必定復動,這是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偏執動靜皆非究竟,此時此刻,若是教理不通,或無明師指導,那危險性就更高了。
總之,對修行者來說一念不生,或許偶然也會被您遇到,但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以為就是如此簡單,死守一念不放的結果,就會如上所說,「枯纏不生,死心不活」,最後解脫之道更遠不說,纏害終生才是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