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技术核心>信息详情
陳搏祖師傳
2018-01-24 浏览次数:624

祖師資料

](?至九八九)字圖南,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陳搏 - 介紹

隱於華山,自號扶搖子,太平興國(九七六至九八三)中來朝,太宗賜號希夷先生。亦工書,所書“福”字,大至四尺,潑墨濃厚。其初筆一點,如彈火進裂,使人觀之心悸,字體在楷草之間,雄渾已極。又所傳楹聯“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石刻,亦極縱肆。卒年八十餘。《梵天廬叢錄

我是陝西人,離華山不遠,上過華山,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是陳摶.

華山上還有陳摶老祖和宋朝皇帝趙匡義賭華山的棋盤,當然這是傳說啦~~

陳摶(871989年)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陳摶籍貫

        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一說普州崇龕(在今潼南縣境)人(又有陝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諸說)。

        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則亳州真源縣似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為亳人,或居洛為洛人,或居華山為華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餘年矣,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②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裏,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廢縣為鎮,原崇龕縣龍台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裏,簡稱。四川文史館游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嶽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為之重建的陳摶墓。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岩上還刻有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傑《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嶽縣城有希夷池”(現文體局內),等等,均為各個時期《安嶽縣誌》記錄在案。

 

 

陳摶生卒

  陳摶生於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與魏泰所說生唐末大體吻合西蜀崇龕縣(今四川安岳縣)龍台驛靈山觀(今觀音寺)。著述《易龍圖序》署有西蜀崇龕陳摶序》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生平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後晉至後周,娛情山水,凡二十餘年。自言曾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辟穀,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於後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雲: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

       大約在後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傑,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於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此據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者又稱白雲先生),放歸山;又命陶穀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齎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後,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太宗實錄》《續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複至汴京,以羽服見於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授於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於世?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令有司增葺華山雲台觀。數月後放還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蓮花峰下張超穀中。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

  隱居武當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鑒》(或作《高抬貴手》)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餘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全宋文》收入其數篇文章。《正統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並收《易龍圖》之序及數圖式,可考見其易學象數思想。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陳摶傳說

 

       陳傳,別號扶搖子,是毫洲真源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遊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山中,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 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聽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養、還丹為主要內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並致力於導養之道。他近一部發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作出《無極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於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後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身而臥,不予理會。眾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歎息而去。

 

      後唐明宗皇帝聽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聖旨,只得來到洛陽歇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戊大驚失色,明宗卻不怪,感歎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釋心照料。 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感驚動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重,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根本不答應。 丞相馮道向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雪交加之際,陳摶獨座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帶上一壇佳釀,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陳摶欣然收下,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於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復天子,然後就飄然出門而去。馮只好領三個美女回朝見駕。 明宗一看,那詩寫的是: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了詩,歎息不已,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山隱居下來。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辟谷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天,五老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於是令陳傳閉上眼睛,將他夾在翼下,飛升而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嶽華山的九石岩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裏觀察,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幾個月沒見著他,以為他搬到別處去了,來到柴房搬柴,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裏有一具屍骸,塵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憐憫,準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卻認得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為什麼死在這裏?只見陳摶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為什麼把我攪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岩,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淩虛跨曉風。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逵要為他伐木建庵,陳摶堅決推辭。

 

        後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裏,知道陳摶是為高士,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好塊木頭,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添蓋了一個字。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 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傳,陳傳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聽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於太平了。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晉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晉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敢占在上位?趙匡胤於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傳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後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於是賜號希夷先生

 

       後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問,並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求教修養之道,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對百姓有什麼益處?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就會萬世流芳的。太宗點頭稱是,對他越加敬重。不久,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後再來見聖顏,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才好。正想到這裏,內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請他進宮,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麼指教?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為陛下判斷。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測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為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陳摶領命,才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太宗問道: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於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岩。 這時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聽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並未曾傳授。 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岩上鑿一間石室。石室鑿好後,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雲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說完,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閉目而逝。門人於是製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屍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安放在石室內。門人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穀口,幾十天后才漸漸散去,後人於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游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禦香一炷,欲取仙骨供養在宮廷。

 

陳摶遺跡

       山東青州雲門山有陳摶洞,傳言,摸摸陳摶的頭,吃穿都不愁。

 

       安徽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側,有一小山,在山石西側一方石面上,有似人臥痕跡,長有數尺。傳說,陳摶在此鼾睡,一覺八百載,把青石壓成人形痕跡,故稱為陳摶臥跡。現在人形臥跡依然可見。

 

       湖北武當山淩虛崖有陳摶隱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