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修行前的消業障!不經令人心生畏懼!凡是修行者沒有不怕業障現前的。所謂業障是指惡業之障礙。因為惡業會妨害正道的緣故。業障會障礙生命正道及所有善行的行為,不管個人或親友的關係,皆能造成身心障礙及圓滿自性的情況。
依照佛學所說的業障概分為三種型態,障礙正道損害善心者有三:
一、煩惱障,那是從心理貪欲、瞋恚、愚癡等出現的迷惑。
二、業障,五逆十惡之業。
三、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以上資料來自於見涅槃經十一。)
【又】有一說為:
一、皮煩惱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貪瞋等之惑,對於外之六應而起。如皮之在身外。就是身體行為受到誘惑蒙蔽真心善行。
二、肉煩惱障,三界中之見惑也。斷見常見等皆屬於內心之分別者。如肉之在皮內。
三、心煩惱障,根本無明也。由此無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煩惱障。
(以上資料源自於孔目章)。
【又】三重障也。
一、我慢重障,自我冥頑不靈的個性,因此造成障礙自我的心智。
二、嫉妒重障,嫉妒心過重,致使四處怨恨世間有關及無關的人事物,使得蒙蔽真心客觀性的心思,致使障礙自我心智。
三、貪欲重障。貪得無厭的人,唯有見到自我的利益為中心,不顧於他人的想法,致使蒙蔽自我的心智。
(出自於瑜伽大教王經五。)
從前面佛學上對業障的解說,就不難理解業障的起因,眾生就是怕果報,但不怕種因。這些話是一直以來勸勉人行善時,最常聽見的話,但眾生很少懂得自我反省的,都以為念幾本經或持個咒語就能夠消除業障。最糟糕是那些利用業障來嚇唬人的假佛學!眾生不曉得佛法無邊,佛教導眾生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就像靈丹妙藥那樣的功能,只要跟隨著法門的教授學習施行,那麼就能為自身消災解厄了。
就說煩惱障好了,煩惱障是從何而來?原因就是貪欲、瞋恚、愚癡。貪欲使得人忘記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就是貪求過多,不思考自己的能力,都已經超過極限還要追求。貪心的程度,各有不同份量,目標也不盡相同。其實貪心造成的煩惱是來自於超過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不及,多想要一點點都不行,就會造成心理的負擔及煩惱的發生。但這個人心的貪慾很難給個固定的準則,究竟到達哪種程度是剛好,不會造成心理的煩惱呢?這對修行人來說就顯得更重要了。
當眾生開始修行時,若是對於修行教理不通徹,就會用凡夫追求貪欲來修行,以為捨棄追求世間的物質,反過來追求佛菩薩境界是對的。殊不知,貪欲的心思都是相同的。佛菩薩成就圓滿的境界,並非靠貪欲來達成的。修行入門是從袪除貪欲後開始的,這個道理很微妙,很多人都走錯在這裡,所以進入修行之後,不管念經持咒有多少年或多少數,總是無法獲得經咒功德的利益。
初學者當知,貪嗔癡是凡人的本性,任何凡人天生已具有此三毒的性情,老實說沒有三毒性就不會來世間當人了。這是墮落世間輪迴的主要原因,所以佛法特別從眾生的根本性情上說起,這就是修行的入門處。
那麼修成諸佛菩薩的境界後,就沒有三毒性了嗎?在凡夫稱為三毒,在菩薩境界則稱為三慧。何謂三慧?就是從聞思修門進去。一、聞慧,依見聞經教而生之智慧。二、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修慧,依修禪定而生之智慧。前之二慧為散智,而為但發修慧之緣,修慧為定智而正有斷惑證理之用,(資料來源出自成實論二十。)從凡夫修持成為菩薩的過程,就是靠三慧法門來轉化三毒性,轉得過來就成為三種智慧方法。
那些貪欲重或輕的人,在修行上各有不同的見解及用功的方法。是否能夠轉化三毒性?就看自己是否慇懃盡力,時常親近善知識,多學習正信的佛法,不要好奇心太重,或貪圖外邊所說修起來就能有廣大利益回報之說,那些以利益作為誘導的宣傳廣告學習,多數是屬於旁門左道的方法。
入佛門討論修行,就是從袪除貪嗔癡入門,但這是眾生累世的習性,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及轉化呢?觀念不改或知見有問題的人,不要說念多少經或持多少咒,那些用功都可能成為未來世的佛性種子,現世中無法見到發芽或長成,因為見地不足,就像播種之後沒有養分滋養它,所以現世中看不到它的長成花果。還有要記得修行用功的心要,完全得依止佛經所說的道理及戒律,尤其是戒律最重要,不管學習哪種佛菩薩的法門,絕對都有戒律規範,若行者沒有遵守戒律就有可能偏離正道。
佛法所以殊勝難得,講究的是大智慧解脫。凡夫在世間完全是在玩弄貪嗔癡的性情,而佛法解脫之道,剛好是駕馭貪嗔癡而無有煩惱。那些凡夫的煩惱轉化成為菩薩的大智慧,就是這樣簡單,但轉不過來的人,就是知見出問題,未具足教理融通的功德,所以轉不過來,就被蒙蔽住真心的發明。
已經好久沒機緣討論佛法,近日閒暇之餘,剛好放下世俗的一些心思,看見親人的煩惱業障,想藉此機緣來討論一下。若要全部解說完真的太長了,僅就眾生最怕的報障作解,較為節省大家閱讀的時間。
所謂報障?是指現世中活在有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咱們先看世間有那些苦?世間真有如地獄之苦嗎?確實如此,很多人看起來活生生的,但內心世界就像活在地獄那樣。惡鬼及畜生道呢?若要看世間六道則從性情來論,就能比喻成為六道眾生的情況。且舉《涅槃經》說有八苦看看世間眾生有如何之苦:
〔一、生苦〕,生苦有五種:
〔二、(一)者,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
〔三、(二)者,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四、(三)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五、(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六、(五)者,種類。謂人品有貴富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是名生苦。
〔二、老苦〕,老苦有二種:
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是名老苦。
〔三、病苦〕,病苦有二種:
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
〔四、死苦〕,死苦有二種:
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二者,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是名死苦。
〔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讎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八、五陰盛苦〕,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名五陰盛苦。